之前,談及凡師的安心,有信行人與法行人的分別。若論修行成就,屬於見道位的階次。若論根性,在方便位。見道,即指以無漏智現觀四諦,照見四諦理的修行階位。見道以前者為凡夫,入見道以後則為聖者。依小乘佛教,以修三賢、四善根(七方便)等之準備修行為開始,能生無漏智,而趨入見道。
現在追溯其源由,若經久遠時劫聽聞學習,或久遠時劫坐禪,所獲得為相信法的種子;世世熏習,則成就其根性,各別於聽聞佛法或思惟佛法中開悟。
若論根性的利鈍:法行人屬利的根性,因為善自內觀法義的緣故。信行人根性較鈍,因藉由他人聞法的緣故。又,根性利的信行人,是因聽聞佛法就能開悟;根性鈍的法行人,是必須於法上不斷觀察的緣故。又,信行人聽聞的智慧利,所修得的智慧較鈍;法行人修得的智慧利,聽聞的智慧較鈍。
以上是解說凡師的根性利、鈍的問題。
既然已經知道根性,現在為信行人善巧安心,說八番止觀(四番說止、四番說觀)。以下先以四番說止:即隨樂欲、隨便宜、隨對治、以第一義等以止安心。信行人與法行人的止觀,雖然內容相同,但層次、境界不同。
一、隨樂欲修止安心
唉!世間眾生,無量劫來,因為散亂心之毒,而追逐事相的五塵境,導至於三界中輪回升沉。猶如猛烈的強風,吹白楊樹華;又如,在大熱火的沸鑊中煮豆,豆隨沸水升沈不已。人生在苦中煩惱不已,在煩惱中諸苦交迫。為何眾生不止息這樣的妄心煩惱呢?
從四諦的角度來說,若能滅除煩惱、諸苦,就不會在三界中輪回。依十二因緣而言,沒有「無明」就不會有「行」,乃至不會有再出世的老死。如同摧折大樹後,就不再有新枝了。
從六度來說,布施能除慳貪的病,完成布施波羅蜜,就能到達涅槃彼岸,用這種方式最快得度。應用種種善巧方便,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說息心修止,令眾生生起善念、歡喜,是名隨樂欲,以止安心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