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近日公布統計,台灣國中小教師每學年教學周數,高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二至四周;這也同時代表學生上課時數高。全教總說,教育政策長年「加法哲學」,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卻恐讓孩子難以適性學習;也有學生團體說,在升學壓力、課綱及考試內容未調整下,要縮短學生上課時數不容易,盼未來新課綱審議能降低課程時數,根本解決問題。
教師教學周數、節數長,學生上課時數也就長。全教總文宣部主任羅德水表示,從早期訂定課程標準,到後來九年一貫,以及近年的新課綱,教育核心思惟一直怕孩子輸在起跑點,認為愈早學習、學愈多愈好。但課綱是最上位的原則,涵蓋議題卻愈來愈多,只要有利益團體遊說,教育部就照單全收,在「加法哲學」觀念之下,孩子也失去「適性學習」的教育機會。
羅德水認為,學校課程應該留白,讓師生能在空白課程中好好對話、沉澱。他也提醒,國教院近來已開始研修下一個十年的課綱,如果思惟再不改變,孩子學習時數長的本質也將無法改變。
而在今年雙十國慶大會上,有「橘色惡魔」之稱的日本京都橘高校吹奏部表演引起社會大眾關注。台灣青年民主協會副理事長何蔚慈指出,日本學生九時前後上課、下午時點左右就下課,有許多自由時間可進行課外活動,但台灣在升學壓力、課綱及考試內容未調整情況下,要縮短教學周數確實困難,希望未來新課綱能納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