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奈何無故動兵革乎

文/嚴陽 |2022.10.13
610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在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南方漢民族建立的政權同時並存。但相對於南方,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總體而言更加安定與強大──這個政權從創建到消失,一共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北魏的當政者充分汲取了漢文化中的精髓,採取了更加明智而理性的治國方略。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齊記二》中所記載的一段歷史中看出。

齊武帝永明四年(四八六)三月,柔然汗國派遣使節牟提前往北魏。這時,敕勒部落反叛,柔然可汗郁久閭豆侖親自率領大軍前去討伐,一直追殺到西邊大沙漠的盡頭。北魏左僕射穆亮等人,請求趁柔然汗國後方空虛,出兵襲擊。然而,中書監高閭說:「秦、漢時代,天下統一,才能夠遠征匈奴。可如今,我們南面有吳地的敵人,怎麼能能夠不顧南邊的危險而深入胡虜腹心呢?」孝文帝也說:「武器是一種凶器,聖人萬不得已的時候才使用它。先帝多次出兵討伐,是由於胡虜一直沒有屈服。現在,朕所承繼的是太平盛世的大業,怎麼可以無緣無故發動戰爭呢?」於是,北魏以厚禮接待柔然汗國的使節,並送他回去。

柔然汗國是位於北魏西部的國家,與北魏的關係時好時壞。但是,在公元四八六年前後,兩國關係應該是比較正常的,也因此,才會有柔然汗國使者來訪北魏。恰在這時,柔然國發生了內亂,於是北魏有大臣建議孝文帝乘機討伐拿下柔然。但是,也有朝臣對於這樣的動議提出了質疑,以為眼下南面的敵人──南齊的威脅還在,不該如此冒失地深入柔然國的核心地帶。而孝文帝本人更是拿「兵者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語出老子《道德經》)的古訓,直接否定了這一動議。

作為一國之君,尤其是有一定能力和想法的國君,往往對於開疆拓土情有獨鍾。因為這意味著國家版圖的擴大,也意味著,日後歷史學家們在評價時,可能奉上更多讚譽、更多高帽,就像對秦皇漢武一樣。但是,這是需要若干條件的支撐的,比如像北魏中書監高閭所說的「海內一統,故可遠征」──我們能夠想像的是,當天下還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時,徵伐意味著給你的敵人提供太多襲擾的機會,也意味著有限的國力必將分散,老百姓的生活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國家的安全亦無法得到保障。當然,孝文帝看問題又是另一個角度:躬逢太平盛世,四鄰相對和平,有什麼理由挑起戰爭,無事生非呢?

不僅如此,我們還應認識到,國家的大小與人民的幸福之間並不存在必然的關係。或者說,大國也有焦頭爛額、亂成一鍋粥的;而小國也有「鄰國相望,雞犬之聲」,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其樂融融的。而在這其中,哪個才是作為國君最應追求的?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北魏孝文帝給出的選擇是:「今朕承太平之業,奈何無故動兵革乎?」並因此「厚禮其使者而歸之」。對此,我們是不是該為北魏孝文帝點個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