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高中肄業學歷的王明堂,靠著天分、努力和勤學,成為屏南社區大學手作工藝講師和月琴燒畫、手工木屐達人。圖/潘欣中
只有高中肄業學歷的王明堂,靠著天分、努力和勤學,成為屏南社區大學手作工藝講師和月琴燒畫、手工木屐達人。圖/潘欣中
【本報屏東訊】在屏東縣恆春鎮恆春老街經營木屐店的王明堂,金工、手工雕刻、植物染、書畫及燒畫等工藝樣樣行,只有高中肄業學歷的他,靠著天分、努力和勤學,成為屏南社區大學手作工藝講師,帶學生將在地生態環境、文化特色意象融入各類藝術創作;恆春是月琴故鄉,他結合燒畫及月琴,將傳統印象的「老古板」樂器,提升到藝術品、紀念品收藏境界。
到九份習藝
客製木屐受歡迎
五十八歲的王明堂出身屏東縣滿州鄉農村家庭,小學就展現繪畫天分,因家境因素,國中畢業後他自己剪下報紙的畫室徵學徒廣告,隻身帶著五百元到台北闖天下;他笑說,那時不知天高地厚,差點就流落街頭。
當年十五歲的他原本計畫念私立高中夜間部, 卻發現半工半讀難兼顧,高一念完就休學,全天投入學國畫、書法,後來國畫市場因兩岸開放探親被打亂,王明堂轉行金飾雕刻,又開啟另一片天。
二十一年前他帶著妻兒返鄉定居,白天在飯店當房務員,晚上到夜市擺攤賣松木製木屐;他說,看到新北市九份老街的木屐店生意好、年輕人接受度也高,於是到九份習藝,稍加改良的客製化木屐大受歡迎,兼差收入遠勝正職。
「木屐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出現,一直延續至今,可說是最有『古早味』的生活用品!」王明堂十九年前移到恆春老街租屋經營木屐店,將擅長的平板雕刻和燒畫技藝結合木屐,依客人喜好在鞋面刻上藝術圖樣和字樣,成為老街最有味道的特色商店。
1幅須2天
神韻是成敗關鍵
「我的音樂細胞不如民謠傳唱師,就用藝術專長為恆春民謠推廣盡分心力!」王明堂說,自己從小聽恆春民謠長大,老輩彈唱訴說心情和故事,縣府十年前在恆春民謠季舉辦千人傳唱,他請傳藝師吳登榮接下月琴製作任務,他則想到素面的月琴太單調,發想將人像和詩詞書法燒烙其上,成為獨一無二的作品。
獲選文化部「人間國寶」恆春民謠重要保存者朱丁順、張日貴和陳英的月琴上,都有王明堂的工筆人像燒畫;月琴以進口梧桐木製成,王明堂分享,先用鉛筆打底稿,再用燒畫筆慢慢烙燒,力道要拿捏準確,犯一點錯就前功盡棄,耗費眼力和體力,一幅平均需要花二天時間,抓住人的神韻是成敗的關鍵。
返鄉二十一年來,王明堂的雙手未曾停歇過,除了開店、授課,他也常為學校創作戶外裝置藝術,並連續二年受邀為墾丁國家公園「瑯嶠賞鷹季」創作地景裝置藝術,他以漂流木、竹子和稻草為素材,灰面鵟鷹、梅花鹿、莫氏樹蛙、班卡拉蝸牛等在地特有動物為主角,不只美化景觀,也兼顧環境教育。
王明堂說,能將所學技術,融入在地文化和日常生活,傳達環保愛地球和保育理念,也是回饋家鄉的一種方式;步入中年後,他意識到技藝傳承出現斷層危機,還好有屏南社大做為傳承平台,他盼撒下的藝術種子,日後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