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黃詩閔
朋友生在觀念傳統守舊的農村家庭,母親是重男輕女的老派人,她從小深受差別待遇之苦。母親什麼家事都要女兒做,煮飯、跑腿買菜、洗衣服、打掃家裡、照顧弟弟等等。每每和父親感情出問題、家裡財務狀況不理想時,女兒就成了母親的出氣筒,心情不好就遷怒打女兒,用尖酸刻薄的話對待女兒。天生性格柔順的朋友,在家中成了逆來順受、家中地位最低下的那個人。
母親對待兒子則完全是另一種態度,兒子不用幫忙任何家事,小時候每天都在騎腳踏車、跳房子、跳繩、四處晃蕩,家裡有什麼好的食物都一定是兒子的,沒有女兒的一份,不管兒子違反校規、翹課、功課多爛都放任不管,當然也不會隨便打罵兒子。
朋友自幼嘗盡人間辛酸,童年時很少感受到母愛,從小就要小心翼翼地觀察母親每天心情好壞,家人帶來的親情傷害一輩子難忘。她天生會讀書,身心備受煎熬的童年和少年,讀書成了朋友唯一的希望。
朋友雖然下課要幫忙許多家事,讀書卻從來沒輸過,每次把獎狀、成績單拿回家,母親不曾有過女兒期待的正面回饋。由於女兒一路展現天賦才華,相形之下,兒子一路普普通通,母親只會感慨:「豬不肥,去肥到狗。」在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作祟下,母親把女兒當成賠錢貨,不想讓女兒繼續升學。
儘管世界不公平,朋友仍堅持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了大學學業,讀書讓她能夠掌控自己的命運,讓她成為可以獨立自主的人,有了學歷和能力,就有了自由的本錢。出社會後,她也卯足全力前進,努力在自己的領域有所成就,打拚賺錢後也常常拿錢回家孝順母親,母親的私房零用錢、出國旅行費用都由女兒支應。
朋友如同許多亞洲社會長大的女兒,從小就被教導要讓兒子,當朋友長大成人之後,母親也以長輩之姿要求女兒要讓兒子,要女兒放棄財產繼承,讓兒子獲得全部的房地產。自小生活在雲端的兒子,視一切既得利益為理所當然,不懂得替長輩著想,結婚生子之後,不會感念長輩的疼愛,只顧自己、妻子和孩子吃香喝辣。
弟弟是一個脾氣暴躁,情緒不穩的人,工作不順就遷怒家人,心情不好就在家大吼大叫、摔東西,而且不想一步一腳印,只想要一步登天,以投機的方式賺快錢,導致日子總是入不敷出,頻頻跟母親拿錢,母親從女兒手上拿到的錢,轉瞬之間就到了兒子手上。儘管如此,弟弟對母親並不好,母親在兒子家常常需要看人臉色生活,過得不開心,母親有什麼生活大小需求,也只敢跟女兒開口,不敢麻煩兒子。
當母親老了,開始生病之後,弟弟就把媽媽推給姐姐照顧。面對待她如養女的原生家庭,手足的置身事外,朋友儘管孤軍奮戰,卻一路選擇以孝順回應,無怨無悔地付出。母親到晚年終於體悟到幸好生了女兒,母女間的情感也在母親生病那段期間得到了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