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百年建築──原台南測候所。圖/林孟慧
文/林孟慧
台南市中西區有一處日治時期的逾百年建築──原台南測候所,建於西元一八九八年,是亞洲唯一僅存歷史最悠久的近代測候所。站在測候所前,往往被其獨特的建築造型所吸引,不由得駐足觀賞。
台南測候所的建築物中間,有一座高約十二公尺的圓柱型風力塔,塔內有各種氣象觀測設備,塔柱周圍則是一層樓的十八邊形辦公室,整體外觀十分獨特。這裡曾是台南府城的制高點,海拔十四公尺,舊名為「鷲嶺台地」;又因白色的風力塔酷似民間使用的調味胡椒罐,因此老台南人戲稱其為「胡椒管」,其十八邊形的放射狀辦公室,也被稱為「十八角樓」。
明治二十九年(一八九六),日本人制定了五處測候所地點:台北測候所、台中測候所、台南測候所、恆春測候所及澎湖測候所,以掌握台灣經濟及民生發展。又因取材因素,優先從台北、台南及澎湖先行建立,台南測候所因此成為日治時期第一批建立的測候所之一,也是台灣現今最古老的氣象代表建築。
一九九八年,台南市政府公告台南測候所為市定古蹟;二○○三年,內政部又公告為國定古蹟;二○○九年更榮獲文建會「第一屆文化資產保存獎」的保存維護獎。此建物於二○○一年開始進行整修,並於二○○四年底修復完工,除了還原當時的辦公場景外,也設立了氣象歷史文物展示場,並免費對外開放參觀。除了讓民眾了解古蹟之美,更能知悉百年來氣象觀測進步的脈絡,體會氣象科學的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