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顯示,埃及吉薩金字塔群在四千年前興建時,可能利用一條現已乾涸的尼羅河支流,運送巨石建材,此為示意圖。圖╱取自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埃及最知名的獅身人面像,以及後方的胡夫金字塔。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埃及吉薩金字塔群(Giza)約在西元前二五六○年完工,人們至今無法確知定其建造過程,特別是其中的胡夫金字塔二百三十萬塊石灰岩及花崗岩,平均每塊重達二公噸以上,究竟如何在沙漠中運送?特斯拉車廠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兩年前曾發推特說,金字塔是外星人建的。不過近日一項新研究重建一條可能消失超過二千年的尼羅河支流,或許為金字塔之謎提供了部分答案。
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四千多年前的埃及人是利用河流或水道,才可能完成這件極艱巨的工程,但今日的尼羅河,距離吉薩金字塔群約八公里,似乎不是當年的運石水道。
一支研究團隊日前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提出證據,說明吉薩金字塔群原本正可眺望一條穿越沙漠的尼羅河支流,每到雨季,此支流就像液壓升降機那樣,使得巨石運送工作大幅簡化。
出土古老文獻
講述無名水道
《紐約時報》報導,科學家運用沙漠土壤中的線索,重建「胡夫支流」(Khufu Branch)過去八千年的興衰。
這項新研究的作者、歐洲環境地球科學研究教學中心的環境地理學家雪莎(Hader Sheisha)說,若沒有胡夫支流,吉薩不可能蓋金字塔。
雪莎提到,二○一三年紅海附近一個古老港口遺址,曾出土一批紙莎草文獻,部分文獻講述一位名叫墨爾(Merer)的官員,帶著手下沿著尼羅河,把石灰岩運往吉薩,這證實金字塔的建材是由水路運送。
墨爾及其手下走過的無名水道,可抵達吉薩港,即當年為建金字塔而造的一個興建中心,約在今日尼羅河岸以西超過六點四公里處。
環境線索數據
估出河道水位
為了找尋那條古老水道的證據,研究人員二○一九年在吉薩港附近的沙漠,往地下鑽鑿九公尺以上,且沿著假設中的胡夫支流,收集五種沉積岩芯,取得數千年來吉薩沉積物的縮時樣本。
雪莎和同事在法國的一個實驗室,過濾那些沉積岩芯,找尋花粉粒,那是一種有助於研究人員指出過往植物的環境線索。研究人員藉由花粉粒收集來的數據,估計胡夫支流的水位。他們發現,約八千年前,非洲撒哈拉沙漠到處是湖泊及草原,而吉薩附近是位於水下。
數千年後,北非較乾了,胡夫支流的水量也降到原先的百分之四十,這使當地成為蓋金字塔的理想地點,即河道夠深,可容承載巨石的船隻,但水位不太高,不至於有淹水風險。
然而胡夫支流只短暫存在,隨著埃及變得愈來愈乾,水位降到無法乘舟行船,金字塔的建造就終止了。
圖坦卡門國王在西元前一三五○年即位時,胡夫支流的水量已經歷數百年的逐漸減少。到了亞歷山大大帝西元前三三二年征服埃及,胡夫支流附近已乾透,變成一座陵墓。
雪莎認為,胡夫支流雖早已乾涸,但吉薩附近自然環境有助於建造金字塔這項假設,可協助釐清一些金字塔建造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