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勤筆
「人的一生,都在尋找擅長和熱愛的事,找到了,自然能投入一輩子去做。」這是我從《挑戰—安藤忠雄展》展覽走出來的心得。
看了他早期的草圖與住宅空間,發現他從一開始對於建築的詮釋就從來沒有漏掉光影元素,雖然許多人想到安藤忠雄就想到清水混凝土,以為他的特色就是清水模,但我認為,材質只是安藤老師選擇來降低干擾展現光影的媒介,他真正關心與著迷的是光在空間裡的樣態。
在還沒有電腦繪圖自動演算的年代,能將光在建築中的變幻徒手用草稿模擬出來,且實際蓋出來就跟草稿一樣,簡直是天才。
這位鬼才,並非建築科班出身。安藤忠雄是自學,但光看草稿設計圖,就覺得這人也太強太前衛了,最恐怖的是他現在已高齡八十歲,但手上還有一些計畫和想法正在進行中。
回到過動症的兒子身上,他今天跟我說:「媽媽,我腳好酸、好累,不想動了,但我又沒辦法不動,怎麼辦?」我看著動個不停的他,心裡很好奇,這到底是什麼感覺?累到不想動卻又無法不動?!也許就像是我不了解年邁父母身體病痛的感受,就算聽聞他們述說身體狀況,也無能為力。
我經常想,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應該是會跟著兒子一輩子吧。姑且不談他能否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連這孩子未來能以什麼為業,是否有辦法養活自己,我都充滿疑惑與不安了。加上他的小肌肉發展遲緩,像是撕貼紙、剪紙條、寫字、繪畫這些簡單的日常,對兒子來說都是高難度挑戰,每次看他做這些事,明顯比弟弟妹妹表現得差,一方面不捨,同時也暗自擔心孩子心裡受挫。
但從日本建築界國寶的展場走出來時,我心情豁然開朗,原來鬼才如安藤忠雄,也是到二十歲之後才開始自學建築,在成名之前,他就一直關注光影,畫了無數手繪稿將腦內創造的建築藍圖移轉到紙上,他一系列光影先決的建築草圖,對不懂建築的人來說,也是絕美藝術品,而這些堅持和投入,在當時的環境並非主流。
雖然把兒子和安藤忠雄相比擬有點牽強,也不知哪來的勇氣往臉上貼金,但陪兒子找到他擅長與喜歡的事,對我而言,肯定是比課業表現和養出一個知書達禮的紳士務實的事。
我得接受現狀,孩子不是那種人見人愛的乖巧風格,他就是會一直動一直動,即便身體已疲憊,仍是無法克制地動個不停。我雖不能理解他的身體反應,但我了解,人都是要找到安放熱情之處,唯有喜愛,才能持續投入、逐漸發光,如同安藤老師,即便二十歲之後才自學,雖晚,但至今仍有足夠動力,八十歲的他還在路上,還沒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