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去年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封為「全球最令人期待的八件建築作品」之一,但四月試營運至今爭議頻傳,從座椅、走道到標示都被批評。學者認為,關鍵在於經營團隊太晚進場、來不及將「使用者意見」反映給設計團隊,這也反映台灣文化建設重「建設」輕「文化」、重硬體輕軟體的長年問題。
台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長殷寶寧,在北藝中心爆發爭議前,便完成一份訪談報告,大量訪談設計團隊與經營團隊。她發現,北藝中心經營團隊二○一三年才進場協助籌備,但建築工程早在二○一二年開工;設計團隊也表示,工程發包前,設計團隊沒有任何機會接觸到使用者端,「使用者意見」等於「被缺席」了。經營團隊進場後提出修正建議,但修正設計必須增加設計費與延長工期,業主最終未採納。
座椅是北藝中心最大問題,許多觀眾批評北藝中心大劇院座椅間隔太小、球劇場椅面太窄坐久不舒服,形容在北藝看戲「光是坐著就出戲」。設計者庫哈斯解釋,北藝標書有座位數量的嚴格規定,如大劇院為一千五百席,「如果能少兩、三百個席位,就不會有空間太窄的問題」。
劇團也抱怨,一千五百席對台灣劇團來說「很難賣」。殷寶寧表示,她訪談的經營團隊成員,也對北藝中心主要劇場設定為一千五百席感到不解,位於捷運站旁的北藝中心基地並不大,為了撐出海量席位而放棄舒適度,並非必要選擇。
殷寶寧認為,主管機構必須屏除「硬體優先」的政績考量思惟,讓營運團隊從預計籌設時便加入籌備工作。她認為,培養成熟的文化行政人才,是台灣打造成功「文化建設」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