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姓宗祠舉辦傳統「做十六歲」活動,傳承悠久傳統。圖/文資處提供
【記者羅智華台南報導】民間信仰中,七娘媽是保護幼兒的神明,幼兒在十六歲之前會受七娘媽庇佑,因此若家中有孩子屆滿十六歲時,便在農曆七月七日七娘媽生日這天,在家中門口擺設粿品、胭脂水粉與七娘媽亭等祭品,來感謝七娘媽保佑小孩平安長大。
這樣的信仰習俗也成為府城「七娘媽生,做十六歲」的由來,不僅是台南人的集體記憶,也是台南市定民俗。為保存深具特色的信仰民俗,台灣臨濮堂施姓大宗祠日前特別舉辦「做十六歲」活動,由宗祠主委施燈擔任主祭,帶領二十七位屆齡的青少年參加做十六歲的科儀,答謝神明祝福。
文資處表示,台南每年有許多廟宇辦理做十六歲,像是開隆宮、臨水夫人媽廟、安平天后宮等宮廟,隨著近年傳統民俗日益受重視,除民間團體做十六歲活動之外,也有不少父母承襲做十六歲的古禮,在家為子女慶賀成年,在完成祭拜禮後舉行「出鳥母宮」儀式,由父母擎起七娘媽亭讓子女俯身穿越,藉此象徵青少年已成長且能獨當一面,最後再將七娘媽亭火化為七娘媽增添樓亭,分贈粿品紅龜給親朋好友分享孩子喜悅,透過對傳統信仰文化的重視,來延續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