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話—台北市立文獻館典藏特展」自8月4日至10月9日於西本願寺廣場樹心會館盛大展出,打造六大主題情境,精選逾百件文物,重現不同文化激盪下的庶民生活日常。圖/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1952年成立的台北市立文獻館,今年歡度70周歲,累積超過上萬件文獻史料的館方,特別辦理「第70話—台北市立文獻館典藏特展」,精選逾百件文物,自8月4日至10月9日於西本願寺廣場樹心會館盛大展出。其中文獻館典藏珍寶──泰雅族貝珠衣,也將首次展出,該展品由硨磲貝為材料,整體縫製9 萬粒貝珠,精巧的手藝工法,百年後依然令人驚艷,並在2013年公告為台北市一般古物。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日出席開幕儀式時表示,文獻館70年間紀錄了台灣歷史變動的時刻,至今典藏了1萬5千多件史料,這次特展有164件原件、212件以數位運用方式展出,包括電影海報、老照片…等,紀錄從清代到戰後的歷史,展出包括泰雅族貝珠衣、古代器樂等文物。「對古蹟的重視與保存是文明國家的特色,文物史料是大家的集體記憶,文獻館70年來已經做了很多工作,期待未來能繼續保存台北市的時代記憶,傳承到未來,成為台北市歷史的一部分。」
台北市立文獻館表示,這次「第70話」特展,規畫「紙上浮生」、「閑話東西」、「返景原鄉」、「和風習習」、「繪聲繪影」及「一頁台北」六大主題,打造舊時書房、畫室、古早雜貨店、騎樓店家、電影院等懷舊情境,希望以創意而精緻的手法,帶領民眾走入充滿故事的文物宇宙。
展件之一的泰雅族貝珠衣,由硨磲貝為材料,整體縫製9萬粒貝珠,具體展現原民工藝之美;貝珠衣不僅為泰雅族傳統社會的傳家之寶,也於2013年公告為台北市一般古物。圖/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其中「返景原鄉」展區為文獻館歷年保存原住民族文化技藝美學的展現。展件之一的泰雅族貝珠衣,由硨磲貝為材料,整體縫製9萬粒貝珠,耗時多年製成,推測該手藝工法已逾百年,具體展現原民工藝之美;貝珠衣不僅為泰雅族傳統社會的傳家之寶,於2013年公告為台北市一般古物,今次首度公開,猶為難得。另外一件凱達格蘭族金黃玻璃管珠項鍊,也以外來「金珠」之難能可貴,展現了過去族群間物質交換網絡的興盛。
書畫類也是文獻館館藏重點之一,包括池上秀畝、結城素明、勝田蕉琴…等,多位日治時期台府展審查員與旅台日本畫家的作品,今回在「和風習習」主題區首度展出。其中秋山春水一幅描繪舟船帆影、水岸民家的「淡水河岸」畫作,簡澹筆法繪出舊社會樸實的小鎮風情。這些畫作中的風格技法,反映了時代特質,亦為當時的台灣美術近代化翻開了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