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夏季海邊戲水意外頻傳,成功大學近海水文中心研究海岸裂流(離岸流),發現全台至少有三十處潛勢區,包括白沙灣、福隆、漁光島、西子灣及墾丁等假日泳客眾多的知名海灘;中心透過衛星影像及縮時攝影,首度捕捉到神祕裂流,建議比照國外設置即時警報系統或是相關告示,減少意外發生。
海岸裂流,是台灣每年夏季海邊戲水發生意外的主要原因,又稱離岸流,是一股近乎垂直岸線、向外海移動的強勁水流。它通常由波浪破碎能量與海底地形所引發,有時也會出現在海岸結構物,例如消波塊旁。
成大水利系博士生王敘民根據衛星影像、過去研究資料與新聞事件,整理出全台三十處海岸裂流潛勢區(容易發生的地點),很多都是海水浴場或泳客多的知名海灘。
成大近海水文中心主任董東璟表示,新聞常報導溺斃者被大浪「捲走」,其實浪會把人沖倒但不會捲走人,應該是被裂流帶走。董東璟指出,裂流出現的時間點與持續時間不定,不但很難目測,處於海裡也感覺不太到,只有發現自己離岸愈來愈遠,才知被裂流帶出。他說,裂流流速可達每秒二點五公尺以上,「奧運金牌游泳選手最快速度每秒二公尺」,戲水客發現離岸愈遠就想拚命游回岸邊,但游不過裂流,最後耗光力氣溺死。董東璟建議遇到裂流時,要冷靜、漂流、側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