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網路使用人口成長,加上疫情推波助瀾,民眾宅在家上網消費或交友,容易落入詐騙陷阱。刑事局統計,今年詐欺案持續攀升,上半年發生1萬3301件,騙走31億元。也就是說,接下來若無法有效抑制,以上半年的速度推估,今年全年國人被詐騙的金額恐怕突破60億元。
據了解,近年單一被害人被騙最多案件,假檢警、竄改商務電子郵件、猜猜我是誰手法各發生破億個案,假投資財損最高是南部一名6旬退休男子,去年透過LINE被慫恿投資股票、證券,在投資網站註冊後匯款到境內人頭戶,短短兩個月匯出1億元,拿不回本金及獲利,年底才驚覺受騙報案。
除了利用交友騙投資,其他常見到的手法是「你的帳戶涉及洗錢,我們需要調查,請你配合把錢轉到XX帳戶監管……」,假冒警察或檢察官、網購後接到電話說被誤設為分期、佯稱你的小孩被綁架了等。
電話、簡訊犯案 占6成
除了這些「老梗」的詐騙手法,近來更多以金融機構名義發訊息,「我是某金融機構xxx,有急事找你,請加我LINE」,這些訊息甚至躲過可追查的電信簡訊,瘋狂透過蘋果系統的imessage發送。
詐騙集團分工縝密,贓款經地下匯兌、匯款境外、虛擬貨幣、遊戲點數等層層洗錢,再由金主、主嫌、幹部、機房、水房、車手等拆分,近年虛擬貨幣洗錢興起,只要5秒鐘就跑遍全球,警方統計9成5贓款追不回。
根據Whoscall統計,去年因股市升溫,統計台灣去年與投資有關的詐騙電話或簡訊占詐騙總量逾6成,詐騙集團常假藉券商、看盤系統商、理財達人名義,以推薦股票標的作為號召,取信民眾。
高報酬、獲利快 最誘人
Whoscall根據用戶回報的簡訊內容,整理出其餘5大種類型的高風險簡訊,依序為股票投資(占67%)、紓困貸款(20%)、一頁式網購(6%)、博弈娛樂(5%)、情色交友(1%)與網購包裹(1%)。
詐騙集團透過社群網站、通訊軟體,慫恿投資虛擬貨幣、博弈網站、期貨外匯、未上市股票等,初期少量出金,引誘被害人大額投入後斷絕聯繫。官警說,疫情衝擊經濟,不少人希望增加收入,輕信「高報酬」、「短期獲利」詐騙話術。
消費型態轉變,民眾網購3C產品等高價商品,可能遇假賣家收錢不出貨,或寄送與購買商品不符的「爛貨」;詐團掌握網購資料,假冒客服人員致電買家,謊稱分期付款等錯誤,指示操作ATM,其實是匯款給詐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