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支具導控能力混合式火箭順利升空,激勵國家太空中心對台灣自己送衛星上太空更具信心。圖/國家太空中心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全球首支具導控能力混合式火箭日前順利升空讓台灣衛星載具發展再跨出一大步。國家太空中心有感於這次火箭順利升空,認為台灣已有技術及人才,如果國家資源進入,對台灣自己送衛星上太空更具信心。
10年前創立陽明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現任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日前指出,台灣有能力發展人造衛星,卻需要其他國家協助送上太空,若自身無法掌握發射技術,就像咽喉被掐住了。
吳宗信日前在火箭發射現場接受媒體採訪指出,韓國模式很具參考價值,也就是由國家主導航太產業發展,且每年投注大筆研究費,號召300家廠商參與,逾30萬個大小零件幾乎全部國產,今年6月終於達成發射自主研發的衛星載具火箭。
吳宗信說,發展火箭需要機械、電機、電子、通訊等技術,他認為,台灣技術、人才不缺,若能整合並循韓國模式,由國家資源進入、放大規模,有機會達到同樣的成果。
陽明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副主任魏世昕日前也告訴媒體,HTTP-3A雙節火箭是全台首支採用混合式類衛星載具技術的火箭,10日發射HTTP-3A第二節,更是全球首次將導控能力運用在研發成本較低的混合式引擎火箭上;下階段將裝上第一節,測試完整雙節火箭在空中脫離、點火的控制情況,屆時飛行高度有機會上看100公里。
他表示,台灣是少數可以擁有自己衛星的國家、更可以製造衛星,但卻需要靠別的國家發射,若能自行發展衛星載具,發射成本也可望降很多。他還指出,火箭的研發需要系統整合,一定要一群人一起做,只要有一群人願意一起做這件事,有機會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