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手機到底對長輩能發揮什麼樣的功能,是好還是壞?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指出,以前長輩要到醫院進行認知功能檢查,不只排檢非常久,問題也不符合實際狀況,但現今可利用手機,記錄使用者的數位使用軌跡,就能推測個人的認知行為。
林煜軒表示,兩年前史丹佛大學學者曾指出,現在是利用手機了解人類行為的時代,只要將螢幕開啟關閉或推播通知當成是外界給予的刺激,觀察使用者的反應,基本上手機每天都在幫民眾進行認知功能檢測。
研究團隊曾經利用LINE的對話來觀察某位老闆的反應,在二○二○年時,傳一個訊息給老闆,老闆可以三秒就快讀快回;二○二一年後老闆過了四個小時才回訊息,林煜軒發現,一年來老闆記憶力開始退化;到了二○二二年LINE訊息變成不讀不回,詢問相關人員,才告知老闆記憶力已退化到失智狀況。
數位軌跡測試
補足排檢缺點
林煜軒開發數位軌跡的APP供人下載,可以全程自動記錄手機使用狀況,利用智能科技研究人類行為已是趨勢,兩年前矽谷也有研究是利用人與手機的互動,來進行記憶力、語意廣度分析,而且證實這樣的測試研究與到醫院進行認知功能測試,結果不相上下。
傳統上,民眾發現有認知功能障礙時,得先去排隊掛號安排檢查,檢查一次至少五到十分鐘,而受檢者眾多,得排很久才等得到檢查,加上設計的題目與現實狀況有落差,無法確實反應病人情形。林煜軒表示,利用手機的數位軌跡進行認知功能檢查,可補足到醫院排檢的缺點,題目可隨時更新,檢查可隨時進行。
有趣的是,手機不只能進行認知功能檢查,也能進行治療,一份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的研究,將五千六百名戒菸者分成兩組分析戒菸行為,一組每天固定時間會收到祝福請安文,一組則再加上戒菸相關訊息,半年後發現,有收到戒菸訊息的民眾戒菸效果大增。另外,戒酒團體的相關研究也是如此,在戒酒群組裡不定時傳送相關醫療訊息,八個月後戒酒成功率增加。
打手遊玩得棒
認知功能很好
顯然手機的功能愈來愈強大,那晚輩到底要不要鼓勵長輩多使用呢?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指出,時代在進步,善用手機及相關軟體,是收集資訊很好的方式,在疫情期間,手機或社群軟體都讓家人們發揮很好的互動。
尤其許多長輩的社交活動因疫情被限制,被關在家無處可去。
林煜軒認為,即使讓長輩玩手遊都沒關係,認知功能好的人才能玩得好。
另外,也可以透過視訊連繫感情,雖然少了實際碰面的狀況,但感覺很重要,還是能彌補不能見面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