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什麼話 就是什麼人

謝鵬雄 |2008.04.06
1890觀看次
字級


一個人說一百句文雅的話,尚不足以證明他是斯文人;但說一句粗鄙的話,就會暴露他是粗鄙人。

語言是一種最能顯示或暴露人水準、氣質及教養的繩尺。不但「多言數窮」,就是一句話,半句話都能讓人判斷言者的高低善惡。韓非子可能是第一個注意到說話的「危險」性的中國人。但他書中兩篇有關語言的文字「難言」及「說難」,談的都是話說之後見信與否及得失利害的問題,而未能從語言學的觀點,去討論語言水準與人品間的關係。

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學」,是集中討論用什麼方法(如「三段論法」)來說服人的學問,尚不是近代意義的語言學。觀照說話人的氣質的「語言學」,要到近代才成立。

但在公元七世紀前後,已有一些中國人,懂得運用語言、選擇辭彙,來宣示自己的思想、氣質、機智或境界。第一種人是魏晉的清談之士。他們以巧妙的語言,表達脫俗的思維,也以不凡的措辭,表達高邁的境界。

在一本紀錄當時代清談的書《世說新語》中,後世得以見識舊時「王謝堂前燕」的呢喃,濡染他們的德行、文學、方正、雅量、識鑒、品藻、捷悟、豪爽、容止的片鱗;遙望千古,實令人無限的嚮往。

第二種是另成一格的禪學問答。禪宗,受佛教之啟發而由達摩傳到中國。「禪」是梵語「禪那」的簡稱,大意為「靜思」。當初佛陀「拈花微笑」而不語,有非語言所能說明的意思。是以,禪起初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排除語言的限制。

但經達摩到六祖,接受《楞伽》、《般若》、《壇經》為其依據,漸漸在「隨心自在」中有其特殊風格的文字及問答。其間許多問答,如「菩提無樹,明鏡非台」之類,不到那個境界說不出那種話,這些話,既以漢文漢語表達,即成為漢文化的新語彙及新思想,大大擴大了漢文化的深度和廣度。

但我們很久沒聽到這類言語了。放眼望去,在官署裡,在電視上,在街頭上,在競選台上,在議會裡,惡質語言充斥社會,人說惡質語言是因內心惡質;人說粗鄙語言可見惡質粗鄙;人說髒話,乃因教育失敗。

什麼教改全是廢話,今日應提倡的是漢語文的學習,以改善說話的氣質。所謂文化不過如此,這是當務之急,也是百世之事。

(作者為專欄作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