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旁,多美麗啊……」
黃友棣先生譜曲的這首《杜鵑花》裡,有春的氣息有花的香,輕靈的曲調裡有美麗的悠悠愁思,卻是美不勝收。雖然這首歌歷時已久,唱來滋味猶醇。
「當代人物」才剛過九十七歲大壽黃友棣先生,畢生從事作曲,堪稱全能音樂家,卻謙稱只想以音樂作「全人教育」的工具,這麼一位溫文且涵養極深的長者不願自封為作曲家,因為對他而言,音樂是愛。
春來萬物欣欣向榮,但詩人藝術家心中總有一份寂寞、孤獨,李煜的「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透露著閒愁,閒愁從何而來?只因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憑欄惹閒愁啊。
在藝術創作的天地裡,孤獨是必要的。林永福「孤獨之必要」裡提及蔣勳在《孤獨六講》的一段話「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莊子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壼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是孤獨之行,是孤獨之果。
星雲大師【人間萬事】提及清朝的嘉慶皇帝還是皇太子時候的書房取名「味餘書齋」,這是取古人「三餘讀書」之義。「三餘」者: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意在要好好把握時間精進讀書。……「餘」對自己、對別人,都是好事。「餘」是美麗的空間、時間,是距離,佛陀說:不要在一棵樹下住三宿,也是「餘」吧,以免執著為「我所有」。
文化是歷史的長河,不廢江河萬古流,是人文精神蘊釀與形成。最近在四川省江油市讀書台村的一塊田野上,逐漸浮現出詩仙李白的圖像。當地農民從播種到出苗,歷時半年多,終於在李白故里呈現讓號稱史上最大李白頭像,在這800畝農地裡,不只是油菜花和小麥,還有「李白」。
今年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台北書展基金會策劃「台灣的故事」主題,收集各類別台灣風土民情以及具有文化代表性的童書出版品,在波隆那書展中突顯台灣繪本的異想世界,以及童書發展的活力與未來性。而這些童書出版品對國人來說,也可說是歷史長河中不可或缺的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