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採訪,有時要化身成「路人甲」才能獲取第一手資料,化身為「工友」幫貴賓倒茶水,是常用的手法。
經國先生當行政院長、總統時,採訪他的出巡消息,需佩帶新聞局發的記者證,經過安全檢查後,在一定距離「看」舉止;約見地方首長時,隔離記者,記者要知道內容,就得想盡辦法的問,要知道正確內容,就得與地方首長溝通好,「化身」為「工友」,進進出出倒茶、遞毛巾等雜事,雖不見得獲完整內情,至少可察言觀色。
「化身」,還可用在記者不能在場的場合,例如重大的決策會議、審訊重要犯人(通常非地方治安單位辦案,但只是協辦),要刺探「軍情」,就得指派「生面孔」(先與地方治安單位溝通好)混進會場,等候差遣。
當然,「化身」採訪,得平時做好公關,地方單位肯為你分擔風險(被識破地方單位會受到處分),否則很難成功,一旦被發現,對方問一句「你是誰」,就得想辦法脫身,且自己承擔所有責任(不是絕對機密,通常是不了了之)。
總之,為了探聽消息,就得無所不用其極,誰叫你想獨家想瘋了?
就像一位作家,為了了解舞女生態,自己下海當舞女,幾個月的親身體驗,寫出來的內容,讓讀者誤認作者「就是舞女」。
一位記者想了解精神病人的內心深處,就住進精神病院三天,因言行舉止異於他們,被精神病人罵是「神經病」,三天的體驗,寫出的報導,就是與眾不同。還有記者要了解「同志」的想法,還化身「同志」,相處融洽,真「同志」不防範,什麼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