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對營養品錯誤迷思 亂吃恐對身體造成額外負擔 須對症下藥才有效果
【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現代人愈來愈重視身體保健,台北市書田診所調查發現,大台北地區有百分之七十一受訪民眾,有吃保健營養品習慣,但只有百分之七會先諮詢專業人員。診所表示,民眾對營養品有許多錯誤迷思,亂吃恐對身體造成額外負擔,並延誤就醫時機。(記者陳瑞娟攝)
調查發現,六成以上民眾認為吃保肝片,可降低肝功能指數。家醫科醫師康宏銘指出,保肝片確實可提供肝臟細胞修復、再生所需的營養素,但仍須對症下藥,抑制病毒活性後,再吃保肝片才能達到效果。如病毒性肝炎須靠抗病毒藥物,以抑制病毒活性;脂肪肝造成的肝功能指數升高,則需靠多運動、少吃高熱量食物解決。曾有民眾因過度依賴保肝片,而延誤病毒性肝炎治療時機,演變為肝硬化。
此外,也有七成的民眾錯認「血濁是膽固醇過高,因此要吃清血脂營養品。」康宏銘說,民眾所謂「血濁」,有時是壓力造成的肩頸僵硬,與膽固醇無關。
有時也可能只是血液看來較黑、黏,通常是因血紅素過高或體內發炎因子增加,適時捐血即可改善此現象。若過量服用納豆、紅麴、深海魚油等清血脂藥物,反而可能造成膽固醇過低。
康宏銘也提醒,營養品吃多了也會有副作用,建議先諮詢醫師意見,避免交互作用或不良反應。如同時服用魚油、銀杏、阿斯匹靈,傷口出血將不容易止血、胃潰瘍出血會加劇
;乳酸菌、益生菌等活菌,不能與抗生素同時服用,抗生素會殺死這些活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