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普賢菩薩 發現琉璃眼 |2022.06.09 語音朗讀 152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普賢菩薩的右眼,保留完整的琉璃眼珠。圖/取自網路龍門石窟奉先寺在進行保護工程期間,科研團隊有了考古新發現。圖/新華社龍門石窟奉先寺在進行保護工程期間,科研團隊有了考古新發現。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大陸洛陽省龍門石窟奉先寺在保護工程中,有了考古新發現,奉先寺盧舍那大佛表面首次發現金、銀等元素,大佛區域的普賢菩薩造像,則發現到琉璃材質眼珠。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二○○○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次保護工程是二十世紀七○年代,對奉先寺實施搶救性保護工程後,第二次大型保護工程,龍門石窟研究院在此期間,聯合多個院校和科研院所組成科研團隊,對奉先寺展開詳細、全面的病害調查評估,與考古工作。貼金工藝造佛像 鉛白當黏著劑團隊以考古學的基礎理論與方法,採用多種高科技手段,分析盧舍那大佛表層含水率、表面顏料成分、岩石礦物成分、不同時段佛身表面溫度、佛身各部位磁化率、硬度、表層修補層厚度及佛身岩石完整性等。過程中發現,盧舍那大佛身體表面除了綠色、紅色、黑色顏料,大佛面部首次檢測到金、銀元素,表明大佛在建造時,很可能使用「貼金」工藝、身披金箔;雖然受到風化、滲水等影響殘存很少,但對於研究龍門石窟奉先寺造像的裝飾特點、製作工藝及保護歷史都具有重要意義。奉先寺普賢菩薩表面保留的白色物質,厚度均勻,與岩石結合緊密,成分主要為鉛白;鉛白即鹼式碳酸鉛,古代稱為胡粉、鉛粉和水粉等,明朝《天工開物》、《本草綱目》有確切記載。石窟研究保護中心主任馬朝龍表示,鉛白是古代畫圖和化妝品的重要顏料,具有化學穩定性和耐候性好的特點,不但為顏料附著、金箔黏結提供良好介面,在抵禦自然風化也發揮一定作用,「鉛白大量發現,為龍門石窟彩繪鍍金的傳統工藝研究、保護材料的研發,提供了資料。」菩薩雙眼不對稱 工匠巧奪天工 另外,盧舍那大佛右側脅侍普賢菩薩的右眼,保留完整的琉璃眼珠,左眼眼珠保留外側一半,表面上有一定風化物覆蓋,從清理出來的表面可以看出,琉璃顏色暗綠色、質地均勻;初步測試結果指出,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石英)和鉛,與古代琉璃一致,形狀呈弧形、厚度約零點五公分,燒製難度較大,以石灰類物質與岩石黏結。琉璃被譽為中國五大名器之首、佛家七寶之一;奉先寺造像保存大塊片狀唐代琉璃實物,實屬罕見,透過現場觀察、超聲波無損監測可知,琉璃無明顯風化現象,保存較好。普賢菩薩眼睛構造,底層為造像原石,沿虹膜外側開鑿楔口,呈喇叭狀,用於承接瞳孔,瞳孔為碗形,邊緣加工成與楔口相同的坡度;測試結果表明,右眼琉璃眼珠,是一整塊琉璃,左眼採用兩塊拼合而成,目前靠近鼻一半脫落、遺失。仔細觀察也可以發現,普賢菩薩兩眼略微不對稱,右眼眼珠形狀規則,左眼略為梯形;團隊分析,此乃工匠有意為之,因為普賢菩薩脅侍盧舍那大佛,身形略微向左轉動,不對稱的眼珠,極有可能考慮到透視效果,反映古人巧奪天工的雕塑水平。馬朝龍表示,盧舍那大佛雙眼內無眼珠,但是觀察其開鑿方式,可見與普賢菩薩相似的喇叭狀楔口,推斷盧舍那大佛在造像時,具有與普賢菩薩相似的眼睛結構,後期可能缺失。 前一篇文章 鹿港文武廟 開設傳藝工作坊 下一篇文章 惠中寺講座 蘇嘉全談國際局勢 熱門新聞 01【閃文集】 駝峰天使2025.11.0402魏碧糈 用茶講心教品德2025.11.0103台中新社花海 重現經典卡通2025.11.0604【墨香流韻】一筆清香 一念無塵 梅適情2025.11.0205【營養專欄】破解糖尿病飲食4大迷思2025.11.0106【修行在人間】佛心的慈視62025.11.0207社論--做自己的數位主人2025.11.0208盧世祥 以金繕工藝圓滿人間愛2025.11.0109【看人間】老人應要活得快樂,而不是活得合理2025.11.0410南天寺30周年口述歷史 登英國期刊專欄2025.11.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365日》贈嘉義香湖國際大飯店 佛光人結書香善緣日中文化藝術季 大阪佛光合唱團獻唱水星室內樂團表演 中美寺傳遞愛與和平佛光佈教師、友愛服務隊 精進行佛大崗山淨山健走行三好 佛光人守護山林法水寺送給天國的信 700天燈傳達想念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