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香包文化 周月容堅持手工

羅智華 |2022.06.03
1558觀看次
字級
周月容談到,透過一針一線用心縫製的香包,裡頭不僅蘊藏著創作者的祝福心意,手做香包更有機器取代不了的動人溫度。 圖/周月容提供
同樣是鎖片香包,紅色的充滿喜氣,造型獨特的更吸睛。 圖/周月容提供
同樣是鎖片香包,紅色的充滿喜氣,造型獨特的更吸睛。 圖/周月容提供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具有祈福避煞效果的特色香包,是端午節的應景文化之一;年逾七十歲的周月容,手作香包已數十載,為了不讓流傳數百年的香包文化,因時代變遷而逐漸凋零消失,她長年來不僅熱心前往各校園教導學生手作香包,更發揮創意巧思,設計具有平安、如意、祈福意涵的「葫蘆香包」、象徵瓜瓞綿綿意涵的「金瓜香包」,及用來供奉在媽祖娘娘神桌上、傳達虔誠敬意的「媽祖鞋」香包。

香包的由來久遠,歷史淵源可追溯至周朝,當時因盥洗不像現代這麼方便,為了消除汗味,開始配戴一個裝了香料的小袋子,稱為「香囊」。發展到漢朝後,因應氣候逐漸轉為炎熱,在香囊內裝進艾草與檀香粉末等材料,讓幼童配戴在身上,藉此預防蚊蟲與流行疾病,久而久之成為端午節應景文化之一。

早年台灣許多家庭在端午節前,都會手作香包,將具有香氣又能驅蟲的素材放進香包中,掛在孩童身上,藉此庇佑平安成長,因此衍生「端午做個香囊戴,不怕病來害」的民間俗諺。

新嫁娘送禮 旺夫家結人緣

歷史悠久的古都台南地區,更發展出獨特的「虎仔香包」習俗,新娘會在端午節當天,託娘家為自己準備「虎仔香包」,分送給鄰家小孩,藉此求得好人緣、並具有興旺夫家的好兆頭,也成為當地特有的端午節古早習俗。

今年七十一歲的周月容談到,一九七六年從嘉義布袋嫁到彰化鹿港,某次因緣際會,在鹿港舉行的民俗展上,看到有人展示一個個精巧可愛的手作香包,愛不釋手之餘,開始激發學習手工香包的想法,藉由向當地耆老討教、自學等方式,逐漸掌握到刺繡香包的訣竅。

周月容說,早期因布料製作昂貴加上取得不易,一開始大多使用縫製衣服剩下的布料製作,但因自己對刺繡工藝的要求水準高加上繡工精細,縫製的香包受到許多人青睞,甚至會特別訂製;為了讓香包外型更多樣化,她進一步鑽研立體香包的縫製技術,並依民眾需求,量身縫製五子登科、太子鞋等樣式。

一針一線用心縫  蘊藏祝福

今年適逢十二生肖中的虎年,不少人會訂製可以立起來的小老虎造型香包,為了讓每個香包都獨一無二,周月容會在製作前繪製圖稿,為每隻老虎香包描繪不同表情與神韻,再以俐落手藝裁製緞布,放入棉花與香料等填充物,讓手工做出來的香包各異其趣、與眾不同。

周月容手作香包的好手藝,在鹿港打響名號,對手工製作的堅持,更令她受到公部門肯定,曾受文化局之邀舉辦「絲絲入扣──鹿港織繡創作聯展」。

周月容談到,一針一線用心縫製的香包,蘊藏著創作者的祝福心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