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儒黃宗羲(1610-1695)著有《明夷待訪錄》一書,「明夷」是《周易》的一個卦名,它的卦象是「日入地中,明而見傷。」太陽是光明的象徵,卻因沉落地下而光芒盡被掩蓋。黃宗羲藉此自比,而期待明君的求訪。
《明夷待訪錄》有二十篇文章,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討論歷史的得失,引為鑒戒,並建構理想的政治制度,以作為治國行政的參考。其中〈原君〉一篇,站在孟子「民為貴」的立場,闡述「君主」形成的歷史背景,以為「君主」之所以存在,是為了要替百姓服務,而不是為自己營私利。如果不能有這種認知,結果必然是民心盡失,眾叛親離,變成一個「獨夫」。
黃宗羲還編有《明儒學案》,其中介紹了「呂坤」;呂坤字心吾,本身是個「資質魯鈍」的人,年少時,「讀書不能成誦」,於是澄清思慮,細心體認,終於對事理都能夠了悟,「入目即不忘」;一生孜孜講學,成為一代名儒。
有人問他什麼叫做「道」?他回答說:「飢食,渴飲,倦眠,醒起,冬爐,夏扇,喜歌,悲哭。如此而已。」這不是太平常了嗎?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呀!他卻說:「我有終身不能者在。」這些日常生活中最起碼的事情,竟然有些是他一生都不能做到的,這豈不是太不可思議了嗎?
但仔細想想,確實也是如此;歡喜的時候想唱歌,真的就能引吭高歌嗎?悲傷的時候想放聲痛哭,真能夠這麼隨性任情嗎?如果都能無所掛礙,心想事成,那人生還有什麼遺憾的呢?
呂坤以為人應該要有:「泰山喬嶽之身,海闊天空之腹,和風甘雨之色,日照月臨之目,旋轉乾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臨深履薄之心,玉潔冰清之骨。」這八項「境界」稱為「男兒八景」,但應該是無分男女,任何人都必須努力修為的八項涵養。人的形體當然不可能像「泰山」那麼高聳,但人的品格卻可以修養到泰山般的高度,所以范仲淹就用「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稱讚嚴子陵。
至於八景,雖心嚮往之,恐力有不逮,就先學「海闊天空」吧!
(作者為世新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