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一名五十五歲男子近日極易疲倦、食慾不振,並有小便變黃、皮膚發癢、大便灰白情形,眼睛周圍、皮膚泛黃,就醫後被診斷為壺腹周圍癌,所幸及時開刀、切除腫瘤,目前定期回診中。
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外科醫師王心儀表示,人體總膽管和胰管會合後會進入十二指腸開口,在此周圍形成的腫瘤皆稱為壺腹周圍癌,包括胰頭癌、壺腹癌、總膽管下端癌及壺腹周圍十二指腸癌。
外科主任游伯齡指出,壺腹周圍癌形成的危險因子有抽菸、高動物性脂肪飲食、咖啡、慢性胰臟發炎及糖尿病等。他認為,隨著飲食西化,罹患此病者會愈來愈多。
游伯齡說,壺腹周圍癌治療相當困難,加上早期幾乎沒有症狀,多數患者發現時已經是晚期,無法手術治療。無法手術治療者通常存活期不超過半年。
醫師指出,壺腹周圍癌的臨床症狀依腫瘤位置不同而異,最常見的症狀為黃膽,特徵常為無痛性、無發燒、漸進性惡化,且不會緩解的阻塞性黃膽,也就是惡性黃膽。若膽道完全阻塞,則可能產生灰白便。其他可能症狀包括上腹痛、背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
醫師表示,目前壺腹周圍癌的手術治療以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為主,亦即Whipple Operation,但手術困難費時,且真正問題往往是術後才開始,約有四成六會有術後併發症,以及一到二成的手術死亡率。目前台北榮總一般外科醫師石宜銘與陽明院區正進行技術合作,希望讓手術成功率提高。
醫師提醒,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出現尿液、皮膚變黃,甚至灰白便,應趕緊就醫,不可輕忽身體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