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表示,5月底有一場流星雨,時間在5月28日至6月1日,尤其流星暴出現時間大約為31日下午1時前後。圖為過往流星雨樣貌。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本報台北訊】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今天表示,天文學家預測,5月底有一場流星雨,時間在5月28日至6月1日,尤其流星暴出現時間大約為31日下午1時前後。
天文館指出,武仙座τ流星雨的母彗星為73P/施瓦斯曼-瓦赫曼3彗星(Schwassmann-Wachmann 3, SW3),在1995年進入太陽系內部時碎裂,於軌道上遺留大量殘屑,形成每隔16年接近地球的流星體帶。
天文學家預測5月31日台灣時間下午1時前後,當地球穿越73P彗星在1995年分裂時所形成的流星體帶時,極有可能出現每小時上千顆的流星暴盛況,但也不排除落空的可能,但請流星迷注意,期許這場今年最燦爛的流星雨出現。
天文館說,這些非例常性的流星雨不僅可能帶來意外的夜空奇景,且統計數據可協助天文學家檢視修訂預測模型、了解太陽系歷史,甚至預測小行星與彗星的撞擊威脅,而台灣位於太平洋西緣,在全球協力觀測中居於重要位置,歡迎大家一起成為「公民科學家」,讓世界看見台灣民眾對科學的貢獻。
這次流星雨的最佳觀賞地區估計落在北美洲,天文館網站列出多個北美當地的暗空攝影機及電波觀測直播點,還有國際太空站從400公里高俯視地球的另類流星雨視角,讓本地天文迷能與全球共同見證這次大自然的精采演出。
此外由於流星體帶會有難以預測的漂移擴散,因此流星雨出現時間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5月28日至6月1日間都有可能出現,所以提醒民眾,晚上不妨抬頭看看星空,或許會遇上意外的驚喜。
除了1995年的流星體帶,31日凌晨0時及18時,地球還將通過73P彗星在1892年及1897年產生的另2條流星體帶,不過由於密度小得多,預期流星數量不多。
觀測流星雨不需要使用任何設備,只要避開光害、選擇視野開闊處、仰望天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