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讀書破萬卷」之說,陳寅恪先生讀書遠遠不止萬卷。他讀書的特點,一是非常廣泛,幾乎無書不讀,不管是中文、外文還是少數民族文字。他在德國留學期間,對於新的思潮認真接受,那時馬克思主義思潮在西方流行不久,他就在德國仔細閱讀過德文版《馬克思全集》,中國人讀該書者,大多是先讀俄文版,或是讀俄
文版的中譯本,在早期通讀德文版的實在罕見,陳寅恪可算是第一人了!
陳寅恪讀書的第二個特點是讀書千遍不厭。一九二八年,他得到了敦煌寫本《秦婦吟》卷子,八年之中,對於《秦婦吟》卷子他不知讀了多少遍。同時,他的讀書,大多有為而作,自有他的目的。其讀書的方法「有圈點,志其行文脈絡;有校勘,對本校或意校其偽誤;有批語,眉批或行間批。」在讀書的態度與識見方面,用思之細,達於無間,常由小以見大,復由大以歸於細。同時,陳先生讀書,用思綿密,用語雅息,立言不多而能發人深省。只要經他手批的古籍,一般多作句讀,有時雖分量不多,但吉光片羽,彌足珍貴,很多地方僅僅是只下一字,但他的提示,很值得我們深思。
陳寅恪先生常說:「讀書先須識字。」是因他幼年對於《說文》與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訓詁之學,曾用過一番功夫。「對於史,他無書不讀,他特別注重各史中的志書。如《史記》的《天官書》、《貨殖列傳》,《漢書.藝文志》,《晉書.天文志》、《晉書.刑法志》等等。關於各種會要,他也非常重視,尤其重視《五代會要》等。他重視三通,三通序文,他都能背誦。其他雜史,也看得很多。」
據俞大維的文章所說,陳先生認為要研究少數民族的歷史與文學,就要讀懂他們的文字,因此,拉丁文、梵文、巴利文、滿文、蒙文、藏文、突厥文、西夏文及波斯文等陳寅恪都懂,至於英、法、德、俄、日、希臘諸國文更不用說,甚至於連匈牙利的馬札爾文他也懂。
陳寅恪先生不僅讀書多,而且背書也多。正因為他對很多古書能夠背誦,所以用起來就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據蔣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一文所載,陳先生四十餘歲時眼睛就已患病,晚年已為盲人。然而他仍以驚人的毅力背書,就連《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這樣極為難讀的書,他都能基本背誦,雖眼睛看不見文字,但對於史料仍然能夠運用自如,並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他的一百餘萬字的巨著《柳如是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