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師徐建彰,展示師生聯展的八仙戲偶。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雲林報導】雲林斗南「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為了傳承布袋戲文化,辦理「承先啟後,傳偶技藝」人才培育計畫,吸引台灣各地偶戲迷參加,學員們自製偶頭與服飾,水準直逼專業等級,昨日舉辦「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師生聯展,作品令人驚豔。
「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是由已故偶雕師徐炎卿的遺孀蔡素蘭、兒子徐建彰、孫子徐柏郡三代共同經營,園區成立主要是為完成徐炎卿遺願,希望讓民眾了解布袋戲在台灣一百四十多年來的脈絡演變,及戲偶製作過程。
為了傳承製偶工藝文化,蔡素蘭、徐建彰、徐柏郡祖孫三代結合業界藝師,自去年底起辦理「承先啟後,傳偶技藝」人才培育計畫,邀請對布袋戲有興趣的社會人士參加,經培訓後,偶頭雕刻、造型、衣服、偶鞋製作等,都由學員發揮巧思創作。
藝師徐建彰表示,這次參加培育的布袋戲迷共有五十人,北部最遠來自台北、南部最遠來自屏東;最年輕的學員是在南科上班的二十幾歲科技新貴,最年長的是退休多年的教師,對於這麼多人願意傳承布袋戲工藝,令「偶的家」布袋戲家族感到很欣慰。
師生聯展八仙過海
學員作品有模有樣
徐建彰指出,這次師生聯展取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除了學員們各有巧思、作品令人激賞,藝師們也合力製作「八仙」戲偶,與學員們創作的各種劍俠、媽祖、八家將等戲偶互相輝映,真的有「各顯神通」的感覺。
他說,其中一尊戲偶〈神劍當家—墨天祥〉,是家住台北的學員陳洺祥製作,陳洺祥每周都從台北南下參加培育課程,這尊〈神劍當家—墨天祥〉設計精巧,頭冠、面具、服裝搭配都非常到位,整體造型很符合布袋戲精神,令人驚豔。
布景道具分工細膩
大學生也參與製作
這次人才培育計畫,由蔡素蘭指導偶衣設計、徐建彰傳授偶頭雕刻上色、徐柏郡指導偶頭造型設計,祖孫三人並邀請偶衣製作藝師陳麗如、偶鞋製作藝師黃韻如、場景布置藝師黃德諒、竹船設計製作藝師陳寬銘等人指導。
徐建彰表示,布袋戲製作分工非常細膩,布景與道具是分開製作的,一般山水是「布景」,而妖魔鬼怪、神獸、船隻、車輛等,屬於道具類,也就是俗稱的「變景」,這次展出的布景造景,是由藝師陳寬銘帶領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系學生共同製作,也實踐大學生「在地固著—文化永續」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