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名常有爭議,譬如「車臣」曾有媒體譯為「切陳」,也許接近原音,但陳氏宗親會抗議,說為什麼要「切姓陳的人」,媒體只好從善如流。
也有人建議,由國立編譯館或中央社統一譯名,但對每天即時新聞來說,媒體不可能事先說好。《編譯日記》部落格的作者先棠是報社編譯,常遇到類似問題。他在「穿越學術藩籬的跨界研究」一文提到荷蘭的瓦罕寧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有讀者說Wageningen讀音近似Va-her-ning-en,不知「瓦罕」之音由何而來?
先棠回應:「如果您提供的是正確發音,譯成漢字也有太多可能,沒有人能說哪一種比較好,只是看約定俗成。我採取的譯名來自荷蘭教育中心,這說不定是校方同意使用的中文譯名。」
英文是世界通行語言,我們常常是翻譯已轉為英文的其他語言,因此是以英語發音來翻譯,距離原語文必然有出入。
先棠繼續寫道:「誰能肯定說布希、布什、布殊及希拉蕊、喜萊莉,哪一個真正符合英語發音?翻譯人名、專有名詞時,讀音絕非唯一取決標準。譯者難免選擇讀者比較容易查找、辨識的譯名。就好比麻省理工學院的麻省,之所以比麻州常見,是因為習慣,不是讀音」。
先棠自我簡介:「這個部落格許多關於外國的文章,來源是美、英、澳洲等國的媒體網站,譯文貼文是為了與網友分享『別人報導過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