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聯影提供
文/吳孟樵
安妮三十歲,面臨繳交房租、完成論文、未婚懷孕的壓力,但未見她真的感到焦慮,是真的不焦慮?還是她以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蓋過生活中面臨的每一件事?她的行程匆忙,總在路上奔跑,趕著下一個約、下一件事。即使與男友約會看電影,她也是心不在焉地遲到。兩人對生活的處理態度不同,包括她自己決定要不要生下孩子。
男友說:「妳完全不懂什麼是人際互動,什麼是男女感情。」她肯定男友的好,卻又馬上與一聚會偶遇的中年出版人約會,她說:「當我很愛一個人的時候,就不會注意到其他人,和道德完全無關。」這說明她的愛情觀,且她無法與人長期獨處。她不想認識有趣的人,只想當有趣的人。
這角色面對愛情的態度很像《世界上最爛的人》女主角。看似會愛上人,卻又無關痛癢,對這樣的女性而言,保持自己與他人在心理和空間的距離非常重要。
想挽留的生命留不住
安妮看似生活窘迫,羨慕他人有寬敞的生活環境,直到她探望媽媽,觀眾會看到她有一對優雅的爸媽,也擁有非常好的家庭環境,甚至有自家的游泳池。只是,她意外發現媽媽癌症復發後,恐懼「失去媽媽,就像是失去認識你一輩子的人。」生命的主題在此展現,人可以選擇要不要孕育生命,卻掌握不住想挽留的生命。
中年出版人的伴侶艾蜜莉五十八歲,原是記者轉業為知名作家,安妮看了她的受訪影片與書本,被她的文字與想法深深吸引。她倆相遇了,兩人的表情、姿態、髮型、對話,尤其是其中兩場畫面具有化學作用。
一場是安妮為了接近艾蜜莉的一場文學活動,拋下論文指導老師交代她的工作而去這場文學會。在戶外音樂的輕鬆氣息下,女歌手金卡內斯演唱的成名曲〈Bette Davis Eyes〉揚起,艾蜜莉邀安妮共舞,愉悅的和諧感,身姿極為曼妙。
另一場是安妮製造機會邀艾蜜莉去海邊游泳,但是獨處時,安妮顯得與日常活潑好動的行為不同,此刻她變得很羞澀。兩人的火花在海邊確定彼此的情,深深的愛戀依然會有阻隔。氣質獨特、風情萬種的艾蜜莉忙於創作,從不休息;安妮對她的思念與等待,使得自己因愛而變得成熟穩重,不再是跳躍的生活節奏。
不要失去或忘記自己
她倆好不容易再見面時,艾蜜莉說明自己的時間都給了工作,無法擁有愛情。以冷靜的口氣,肯定安妮年輕時已實現了生活中的渴望,「妳對我是幻想,不是愛。我們之間的情感很真摯很熾烈,很美也很寶貴。妳認真看待愛情是對的,但別被愛情控制了,不要失去或忘記自己。」至於面對生活裡的傷離別,艾蜜莉認為不幸是生活的一部分,活著就是這樣:受苦、奮戰、生存。還認為每個人都該在六歲閱讀叔本華的書(在此也許意指「刺蝟困境」)。
好不容易的聚會,卻像個珍重離別感言,安妮滿臉失落,眼神像是凹進洞穴中。艾蜜莉瀟灑地起座,安妮隨行於後,她對艾蜜莉做了個很細微的動作,牽著艾蜜莉的手走向電梯,向來是害怕幽閉空間,不搭電梯的安妮,克服了內在的巨大恐懼,反倒是艾蜜莉的神態變成少女,隨行於安妮。
這是很美的女性議題電影,是夏琳包達瑰第一次執導(也是此片編劇)長片,導演與兩位主角都是女性,很到位地呈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變化。專於分析人性的阿德勒研究:「要消除人類的恐懼,唯有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