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中國,漂流書活動並不風行,最大的原因就是流浪的書常在不知不覺中消失無縱。像北京林業大學發起「圖書漂流」活動,在實行一周後首次的還書日裡,原本二百多本書最後只有不到半數回家,大多有去無還。
瞳林文學社編輯部部長張小芳說,去年九月他們開始策畫這項活動,上周正式推行,「我們自費買了兩個大書架,書架上擺滿『漂流書』大概有二百多本,全都是同學們捐出來的。」這個活動已經進行一個星期,逾半數的書已無法追縱。她認為「圖書漂流」要成功,重點除了個人道德要好,也必須真心想玩這個遊戲,
瞳林文學社的總幹事馮明明表示,目前雖有困難,但他們一定會堅持下去。「說實話,從第一周的活動結果來看,情況不盡理想,但我們相信會慢慢變好的。」他說,他們目前利用休假日走進公園,向市民宣傳圖書漂流活動,未來想把這項活動推廣到全市。
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老師李揚對記者說,瞳林文學社在進行圖書漂流的活動前有提申請,學院覺得很有意義也立即批准。李揚認為,隨著學生素質不斷提升,並對活動了解得日益深入,圖書的收回情況應該會有好轉。
圖書漂流活動,源於六○年代後期的歐洲,這是一種自發性的閱讀接力活動,沒有任何硬性規定,也不會有外在監督,一切得靠讀者自願;而讓書成為媒介,不相識的人彼此聯結,也為打破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從這個角度來看,有人認為這個活動是城市的公德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