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觀點】

記者羅智華 |2008.03.16
707觀看次
字級

內求自己 別妄求神意

一貫道總會秘書長李玉柱: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或許大眾可以此為選擇正信宗教信仰的準則。信眾追求的天道是超俗、超越的,是鼓勵,是成全,讓人有智慧、勇氣面對人生的挑戰,不會讓人身心俱疲,或是有被利用的感覺。釋迦牟尼佛將成佛之道傳給大眾時,也不奢求從信眾身上獲得什麼,這就是「利而不害」。信仰宗教是發自良心、真誠,想學習佛法的規矩、為人的準則,而不是要從宗教獲得報酬,此即「為而不爭」。宗教應回歸心靈層面,才能更珍惜苦短人生,別刻意追求感應或是神通、消災解厄,所謂至誠則靈,這些神通之事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它勝不過定業。信眾應內求自己,無愧於良心,利益社會大眾,必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別妄求神意,自然可避免不肖份子之害。


聯合訂定 自律規範條款

台北市佛教會理事長明光法師:宗教的本質原本是要助人為善,藉由信仰的力量,幫助心靈上平靜與安祥,但卻有人假借宗教之名行詐騙之實,這是十分不應該的事。我認為要避免這種事一而再、再而三發生,建議佛教團體應該團結起來,共同思考對策,集合大家共識訂定「自律規範條款」,一方面加強對宗教弘法人員的規範,一方面避免不肖分子假藉弘法名義欺瞞大眾。而一般人若想要辨別是不是正統的出家僧眾,我的建議是先詢問該名法師是在哪個道場出家、由哪位師父剃度,然後再打電話去該道場或佛教團體求證,以確認他是不是真正受過戒律的出家眾。


神職養成需道德薰陶

輔仁大學神學院院長曾慶導:身為宗教弘法者或神職人員,道德標準的要求本來就比一般人來得高,而養成教育也是相當嚴格的。以輔大神學院來說,要成為神職人員前得先接受「道德倫理」、「社會正義」等課程薰陶。因此,一位正統的神職人員除了經過嚴謹的培養歷程外,民眾亦可向教廷、教會求證,以確認是不是正式的神職人員。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儘管神職人員養成嚴格,但畢竟仍是一般人而不是「神」,民眾不應該抱著神職人員可以擁有「神奇力量」的心態去信仰宗教,甚至希望神職人員可以幫自己治病療傷等,如此一來,不但失去宗教的本意,也會讓自己喪失信仰的初衷。


建立對宗教信仰正確認知

佛光大學宗教學系教授劉國威:台灣的宗教信仰很興盛,涵蓋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多元宗教。但長久以來,由於國內的傳統教育體制一直沒有教導大家建立正確的宗教認知,以致於很多人是抱著一種「功利主義」心態去信仰宗教,總是冀求能從宗教中去獲得財富、事業或功名,而忘了應該要「反求諸己」,凡事從自己做起,而非「一切外求」。因此,我認為國內有必要加強對「宗教信仰」的宣導與建立正確認知,讓社會大眾了解宗教信仰的本質與真諦,才不會盲目信仰,甚至因此而受騙上當。我認為,這也是國內各界在推廣正信的宗教信仰時所應該要注意的方向。(記者羅智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