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性人格

柴松林 |2008.03.15
763觀看次
字級

自佛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論提出以後,美國的人文主義者,覺得這種理論太悲觀,不但不能引人向上,反陷人於無法自拔的深淵。便有人主張人性本有向善的一面,有利他的意願,文明之開展,社會之進步,就是由於人能朝著理想演進這種動力的驅使。

佛洛姆便是這些人文主義者中,常被提起的一位。他認為人類自從脫離自然界以後,隨著而來的孤獨、寂寞、無助、無奈,難以忍受;不得不尋求團體的庇護,參與社會生活。他分析人的需要有五種。

連結需要:希望與他人有密切相連的關係,連結有兩個方向,一是歸依的方式,如皈依他人、神明,以獲致安全感。一是施愛的方式,體驗、關懷、負責、尊敬、瞭解、鼓勵他人,而消除孤寂不安。這種需要無法滿足時,會變成自戀,理想化自己,不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

超越需要:人以其理性、想像力、創造力,超越原本的獸性本能。超越的方式,若以懷恨、敵對、破壞、毀滅的方式,則深陷痛苦,危及他人。若以施愛、照顧、體諒的方式,超越自我,其人格便能健全發展。

歸屬需要:由於人常有孤寂無助之感,如浮萍一般的飄泊,無所依止;希望能得到安定與安全感;於是努力與他人建立關係,施愛於人,尋求團體的接納。

識別需要:人是獨立的個體,希望與他人不同,表現出其獨特之處,建立自己的個性。不盲從附和他人的意見,不迷信神明權威,不為討好而勉強自己接受他、宗教、民俗,甚至國家要求的價值或規範,而做出喪失自我尊嚴的行為。

對照需要:人希望對自己與外界的瞭解,有客觀一致的標準。能在理性的基礎上,真實、明確、客觀的認清外界的真相,才能使自己成熟的以適當的方式,面對外界的挑戰。

依佛洛姆的說法,人的這五種基礎需要若能得到滿足,則必能朝著創造性、生產性的方向前進,形成一種能具有創造性思考、施愛、憑藉良心、自覺圓滿充實、幸福豐盈的「生產性人格」(Productive Character)。

人一生的成敗、禍福,是決定在自己的性格;而自己的性格,則靠自己來塑造,不能假手他人和依賴他人。

(作者為人間福報總主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