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估計每年可能有上千萬噸塑膠進入海洋。圖為塞爾維亞波派科湖上的垃圾。
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深海生物就能逃過塑膠微粒之害?近日一項研究比較了夜間會游到海面附近的中水魷魚(midwater squids),以及在更深海域活動的吸血鬼魷魚(vampire squids),結果發現,後者胃中的塑膠含量更高。
《紐約時報》報導,長久以來,海洋生物一向會製造「海洋雪」(marine snow),也就是像雪花一樣不斷沉降到海底的有機物碎屑,包括生物的腐屍、排泄物、微生物等;如今的海洋雪中,逐漸出現各種塑膠微粒,包括聚胺、聚乙烯等塑膠的纖維及碎片,且這類塑膠微粒已滲入深海,成為生物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
科學家估計,每年可能有上千萬噸的塑膠進入海洋,他們起初推測,這些塑膠只會浮在水面上,但多項調查發現,進入海洋的塑膠中,僅約1%留在水面上。最近一個研究模型發現,自1950年以來,約99.8%進入海洋的塑膠,已沉降到海平面之下幾百英尺處;多位科學家發現,海床上的塑膠微粒,比汙染海域水面上的塑膠微粒多了1萬倍。
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研究員加爾加尼(Luisa Galgani)說,海洋雪不只運送那些塑膠,或使塑膠積聚在一起,還有助於把塑膠帶到深海。
塑膠進入海洋後,就不斷分解,即使大如牛奶罐,最終也會化為塑膠微粒,這些塑膠會形成獨特的生物膜,荷蘭皇家海洋研究所科學家塞特勒(Linda Amaral Zettler)把它稱為「塑膠生物圈」。她說,一般人以為塑膠是靜止的,但其實它一旦進入環境中,就會快速被微生物移植。
受汙染「海洋雪」 下沉速度更快
海洋上的塑膠微粒會成為許多微生物的宿主,使得塑膠浮力下降,沉入水中,但如果那些生物膜繼續分解,塑膠微粒又會往上浮。海洋雪並非穩定不變的單一方向,英國艾希特大學海洋生態學家波特(Adam Porter)說,這不像萬有引力那麼簡單,人們對它尚無確切了解,它就像海中的黑盒子。
為了探究海中塑膠的移動,波特的團隊收集了艾希特大學附近海灣的海水,撒入一些塑膠微粒,讓海水瓶不斷滾動3天,即在實驗室中模擬海洋雪。他們發現,在正常情況下不會下沉的塑膠微粒,一旦與海洋雪結合,就會自行下沉,且受塑膠微粒汙染的海洋雪,會沉得比自然的海洋雪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