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謝昨天進行總統選前最後一場辯論,謝長廷說,完全執政就是「完全腐敗」,延續他的「一黨專政」的競選論述,但我對此說法,認為有可議之處。
自國民黨在立委選舉大勝後,許多人即憂心若國民黨再贏得總統大選,「完全執政」後即會有「一黨專政」危機,然而,所謂的「一黨專政」,是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
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威權統治時期,台灣為美國圍堵中國的一環,執政者只要配合美國的東亞政策,便可得到足夠支持(美援),建構較為穩定的政治環境,在此基礎上,執政者以黨領政,不但掌控了政府、軍隊,甚至延伸到民意機關、媒體、學校等,當時台灣不僅是「一黨專政」,甚至是黨國不分。
然而,隨著國際情勢變化,執政者透過外援掌控社會不再,而且解嚴以來,台灣歷經幾波民主化衝擊,政治體制從威權轉向民主,不但有多黨競爭,一九九六年起總統已由人民直選,加上實施媒體解禁等諸多政策,使得社會呈現多元的樣貌。
同時,軍隊國家化、行政中立化及黨政分離等民主原則,均已逐漸建立,公民社會已成形,社會的多元和自主,政黨的作為很難逃避媒體和社會輿論的監督,即便有政黨想要威權的「專政」,已是不可能的事,若說國民黨完全執政後即「一黨專政」,是輕忽了台灣民主化的成果,及公民社會的力量。
在全球化時代,極權、威權政體都面臨挑戰,台灣亦是如此,因此,若說完全執政即會造成「一黨專政」或「完全腐敗」,這種論述恐怕無法說服台灣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