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知義台南報導】孩子真的是「大隻雞慢啼」嗎?有不少家長都會自我安慰,卻可能造成下一代永遠的遺憾。台南市衛生局長、預防醫學博士胡淑貞提醒家長,兒童發展情況,可至各區衛生所或上網下載檢核表檢測。
胡淑貞說,兒童的身高、體重與器官的體積,在年齡成長過程中會增長稱為「生長」,而其神經及肌肉骨骼系統功能(如視覺、聽覺、觸覺、動作發展、社會心理、語言溝通),也應隨著年齡的成長而增強、成熟,才能稱為「發展」。
這些功能,可能因為多種不同原因,如早產、先天性異常、生產過程的問題、腦部疾病、受傷、或環境等因素,影響孩子發展上造成各種不同程度的落後現象,或趕不上零至六歲的最重要幼兒發展的黃金期。
胡淑貞說,遲緩兒的治療黃金期,就是在六歲前,尤其是三歲前的療效,更可提高至十倍,但台灣卻因「大隻雞慢啼」俗諺誤導,因此零至三歲前的遲緩兒發現率低落,錯失早期治療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