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雯茜
關於環保生活的行動,雖然是比較麻煩,但大自然資源有限,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為了更美好的未來能永續發展,大家在舉手之勞間亦可以盡一些心力。一直以來除了一般的環保行動如攜帶購物袋、落實垃圾分類、發票使用載具,我也會在日常中落實一些事。
家中的咖啡渣、茶葉、蛋殼和果皮等收集起來製作堆肥,供日後種花種菜再使用;喝不完的水,當然就是澆花和菜,一滴都不浪費;而洗澡時等熱水前的冷水,也會收集在旁邊的大桶子供上小號時使用。
包水果的泡棉,有時候可以套在玻璃杯瓷杯外面,方便收藏或攜帶,放在香皂下也可以減少滑動;收集數量一多,我也會排放整齊送給願意收回的水果商家重複使用,否則丟棄只會製造更多有害環境的垃圾。
年底除舊布新,許多日曆手冊及記事本其實還有許多空白頁,可以切割或撕下當便條紙使用,也可以摺成紙盒裝小廚餘或瓜子殼呢!此外,我外出上班幾乎都會攜帶手帕,在流汗或用餐後可以使用,而且手帕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比起衛生紙或面紙也經濟實惠。
我通常會搭乘捷運、騎腳踏車或散步健行親近大自然,淡水住家周遭充滿自然野趣,郊外有許多野菜如川七和車前草等,在確認無虞之下烹飪品嘗別有另一番滋味。而在不方便外出的日子,因為家中栽種數種植物,既可美化環境又療癒減壓,像黃金葛和虎尾蘭等植物還可淨化空氣,一舉數得。
女兒還會善用APP查詢附近超商即將到期的打折麵包款,一來便宜,二來她說如果因為到期丟掉更不環保,聽起來也有幾分道理。
平日,我會把整理書櫃後的不再需要的書籍轉贈,或是拿到二手店寄賣,不只物資流通,也能為居家騰出更多空間呢!臉書上也有一些物品交換或餽贈的社團,皆可以讓物品再度發揮功用展現價值,也是減廢的好方法。社區的垃圾回收區,也可以發現一些可以再利用的花器、書籍等寶物。
減塑、簡約、惜物、感恩、淡泊……顯然已是文明高度發展下反璞歸真的王道,透過反思、實踐,將使我們走上更充實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