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絲入筘」 噶瑪蘭香蕉絲文化風情開展 |2022.03.11 語音朗讀 243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噶瑪蘭香蕉絲文化風情特展,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來賓用菜刀斬斷長條狀的香蕉株片,作為開幕剪綵儀式。圖/中央社 【本報花蓮縣訊】「絲絲入筘-噶瑪蘭香蕉絲文化風情」展10日在豐濱鄉新社部落舉行開幕典禮,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來賓用菜刀斬長條狀的香蕉株片,當作開幕剪綵,朵朵香蕉絲花還可帶回家做紀念。展期自3月10日~4月25日止。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工藝自1960年代以來,歷經半個世紀,從早期式微而文化斷層,一點一滴透過耆老記憶慢慢復振,到現在成為文化產業帶來經濟收入,也隨著復名運動找回噶瑪蘭族的族群認同。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潘朝成致詞表示,1968年花東海岸公路通車後,隨著現代生活物質進入部落,香蕉絲編織文化逐漸式微,1980年代香蕉絲編織工藝已然斷層,隨著噶瑪蘭族在2002年12月25日復名,部落耆老們開始重拾傳統編織記憶;如今大多數長輩已離開人世,令人心痛。花蓮豐濱鄉新社部落的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展出在地噶瑪蘭族人復振傳統工藝的歷程。圖/文化局提供此活動因新冠疫情而延宕,希望透過展覽讓年輕一代更重視傳統文化。取名「絲絲入筘」,筘是織布機上的一種機件,傳達工藝精神。2021年榮獲文化部重要傳統工藝「噶瑪蘭族 ni tenunan tu benina 香蕉絲織布工藝」保存者,被稱為「人間國寶」的嚴玉英出席活動,高齡84歲的她接受媒體訪問表示,很小的時候就看到媽媽用香蕉絲織布做書包,自己62歲才從頭學習香蕉絲工藝,希望能將此手藝傳授給更多年輕人。原住民族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嚴玉英,親自介紹香蕉絲製作過程。圖/中央社新社部落工藝師偕淑月表示,2011年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胡家瑜帶來有關噶瑪蘭族女子禮裙的照片,照片中是1880年代馬偕傳道師在宜蘭取得的噶瑪蘭族織品,約有20種織紋,她經數年的研究完成重織,而且把此織紋技法傳給其他工藝師,也成為現今族服上的織紋。花蓮縣文化局表示,「失而復得」的香蕉絲文化不但看見噶瑪蘭族人文風情,同時也反映了時代情境與歷史正義。透過展覽意象、紀錄片、重織、人間國寶等展示,描述深刻的香蕉絲工藝文化復振,並鋪陳噶瑪蘭族的歷史、遷徙、文化、智慧、情感、工藝、在地產品、文創品等,將斷裂20年的香蕉絲工藝重新連結。族人創設的「新社香蕉絲工坊」發展台灣獨一無二的香蕉絲編織文化,於2015年香蕉絲編織工藝被登錄為花蓮縣文化資產傳統工藝類;2017年取得噶瑪蘭族木雕圖紋、香蕉絲織布工藝、除瘟祭樂舞、女子禮裙等4項「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2019年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獲花蓮縣文化薪傳獎,這也是文化薪傳獎首次頒給的團體。圖/文化局提供 前一篇文章 中低收入戶今年加發補助 62萬人受惠 下一篇文章 「綠斑馬」護行人安全 宜蘭、花蓮擴大增繪 熱門新聞 01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2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03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4【草木堪為友】一樹紅艷的行道大使 南洋櫻花羊蹄甲2025.05.1105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06【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07學習星雲大師 廣結善緣 布施歡喜2025.05.1108【生活智人135】企業家媽媽 蒙哥馬利 深諳育兒之道2025.05.1009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42025.05.0910科技傳母愛 點亮盲母新視力2025.05.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尤英夫 40年公益軌跡不停歇羅素如 北海岸弱勢家庭守護者林妤恒、白琳 「小鬱亂入」讓憂鬱症變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