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危救困是社會的責任,也是人類的情操,救弱扶頃則是同胞愛的表現。
不知為何困厄救援,政府社福單位總是「後知後覺」,要在媒體報導,熱心團體和個人湧現,社工人員才亦步亦趨趕到,救人如救火,時效上總慢半拍。
社工人員有說不完的理由,社會也認了,有總比沒有好。問題是愛心無盡湧入,是否會造成資源浪費,「資源用在刀口」成了空談。
有許多「受難者」抱著「多多益善」的心理,甚至「需求無度」,一時到底真可憐或假可憐成了不易解的謎惑,令有愛心的人裹足猶豫,也使獲得解危,即刻主動婉拒救助,把多餘助力轉給更需要幫助的人,更顯可愛可敬。
此如何有效整合資源是刻不容緩的話題,資源運用,不但要有效,也要公平正義,問題是誰來管控?才能讓當事人心服口服,社會急需這樣的機制,才不會使熱情與愛心萎縮冷卻。
有人喜歡揚名拋磚引玉,有人喜歡埋名積陰德,只要有益社會,都值得尊敬效法,比起政客沽名釣譽可愛得多。佛門一直強調布施,解危救困不遺餘力,大家一起來響應,不要讓冷感症侵襲社會。
(亞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