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對罹患口腔癌或鼻咽癌,接受放射線治療的病人而言,口水是極重新擁有說話、進食能力,非常重要且珍貴的東西。台灣大學及台大醫院成功研發出,可在體外培養唾液腺的方法,先將癌患的唾液腺取出並培養,等放療結束後再植回口腔繼續分泌口水,目前已完成老鼠的動物實驗,可望進入人體試驗階段,為臨床治療鋪路。
參與研究的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楊宗霖表示,目前台灣每10萬人中,每年約新增10名口腔癌患者,大多數患者接受放射線治療後,都有口水減少、甚至不再有口水的困擾,只能仰賴多喝水或喝「人工口水」來改善,幾無生活品質可言,例如吃飯時必須邊吃邊喝水,一口一口把食物推進食道、胃部,一頓飯吃下來,可能長達數小時。
楊台鴻進行動物實驗,取下的老鼠唾液腺可存活一周左右,他樂觀認為,今後口腔癌、鼻咽癌等患者在接受外科手術時,可順便取下唾液腺,進行體外培養,等做完進一步的放射線治療後,再植入口腔黏膜下,使之繼續分泌口水,發揮原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