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來最令人鼻酸的現象,就是窮人大量湧現,而政府束手無策。歲暮天寒,無數的弱勢家庭在淚眼中度過春節。日前兒童福利聯盟發表了一項「弱勢家庭年節生活調查報告」:百分之六十四的弱勢家庭覺得過年的壓力很大,擔心債主上門;百分之七十二的家庭,沒有年夜飯可吃,二成左右靠罐頭、泡麵、吐司果腹。孩子們的過年心願卑微到只想領一點壓歲錢及希望家人能團聚一起,不要再被討債人追打躲藏而已。
台灣落到如此境地,當然與經濟不振、就業率下降有關,尤其是所得不均的惡化,形成了嚴重的M型社會。目前台灣的所得分配狀況,一是勞動報酬占GDP的比率下降而資本報酬的比率卻不斷增加;二是富有與貧窮家庭的所得分配差距愈益加大;三是區域失衡,北部縣市的所得超過中南部縣市,西部的縣市又超過東部縣市。日前歐洲在台商會發表了一年一度的白皮書,直指台灣在亞洲四小龍中,是「六低一高」:經濟成長最低,國民生產毛額最低,新掛牌公司數最低,資訊產品出口最低,回流旅客人數最低,消費信心最低;而課稅程度卻屬「最高」。
其實,台灣的經濟並非不能改善,國民所得並非不能提升,就業率也並非不能提高,而是國、民兩黨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經濟議題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綜合而言,台灣貧戶大量湧現乃肇因於所得的分配不均;所得分配不均乃由於整體經濟的不振
;而經濟不振又肇因於兩岸關係的阻滯。歸結一句話,就是政治害了經濟,經濟害了人民。
各種選舉雖接連舉辦,但政治議題與民生議題卻明顯脫鉤,政治人物將注意力完全放在如何取得政權、支配資源上,結果是全未顧及民不聊生。因此若要以蒼生為念,必須從治本入手,治本之道首要在改善兩岸關係。兩位總統候選人都主張開放三通,都主張開放陸客來台,解除金融業不當管制,建立有利於兩岸發展的賦稅制度,確保高科技人才的不致匱乏,強化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制訂有效的能源政策,解除大陸商品進口的限令等,使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民生問題才可改善。
改善經濟之同時,政府亦需重視社會福利政策,因為弱勢族群不會從經濟振興中受益。台灣目前對人民最有利的福利制度就是全民健保,其他諸如扶老救貧,照顧無依兒童,以及殘障之終身就養等,大部分尚無完整制度或不切實際。每逢選舉,候選人都開些社福支票,但多口惠而實不至,若不就是相關辦法有欠公允,不論貧富都雨露均霑,這只能說是拉選票的招數,而不是社福制度。一個現代化的國家,身體健康、有能力的國民,要有機會去打拚經濟,而老弱、殘障的國民則必須能獲得社福的保障。
(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