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大、清大探究溪流生態 昆蟲是重要角色

 |2022.03.02
2106觀看次
字級
中興大學與清華大學調查國內少見橫跨水域、濱溪陸域的生態系研究。圖/中興大學提供

【本報台中訊】中興大學與清華大學調查國內少見橫跨水域、濱溪陸域的生態系研究,以苗栗後龍溪流域為樣區,建構食物網模式及分析生態數據,發現昆蟲等節肢動物在食物鏈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興大學今(2)日指出,中興大學和清華大學歷經1年生態調查,國內少見橫跨水域、濱溪陸域的生態系研究,研究涵蓋的生物類群,包含微藻、碎屑、昆蟲等25個生態功能群。成果2月刊登在國際水域生態知名期刊「Aquatic Sciences」,未來可作為溪流保育的參考。

生態數據由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曼妙、清華大學教授曾晴賢團隊、中興大學昆蟲系博士廖一璋分工蒐集,再由廖一璋及林幸助進行數據整合,並建構出溪流的生態系統模式。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右)、昆蟲系教授楊曼妙(中)與昆蟲系博士廖一璋(左)共組研究團隊,建構出溪流的生態系統模式。圖/中興大學提供

台灣有超過100條的溪流,淺山溪流因貼近人民生活,易受人為活動汙染。過去溪流保育工作常著重在水域生物,甚少全面考量包含濱溪陸域的整個生態系統,研究突破之處,在系統化且完整地探究濱溪生物群聚,在溪流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

林幸助表示,建構食物網模式可將複雜的生態系結構及功能簡化,以摘要的方式來描述生態系,有助於科學家瞭解生態系統的運作及特性。

研究結果突顯昆蟲等節肢動物,在溪流生態系統中扮演著水域及陸域之間能量傳遞的重要角色,許多水域及陸域生物皆以昆蟲為主要食物來源。濱溪植被豐富的溪流,若將陸域群聚移除,對生態模式結構有顯著影響。由此可見,濱溪陸域及水域應視為一個完整且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

廖一璋指出,昆蟲就像生態工程師般,鞏固著其中的能量橋梁,透過食物鏈網絡,使水域及陸域間的能量流循環不息,進而促進溪流生態系統的成熟及穩定性。

楊曼妙認為,昆蟲在自然界中較不起眼,常不被重視,但研究證實昆蟲在溪流生態系統中不可忽視的地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