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接種第1、2劑新冠疫苗之長者及高風險族群,專家呼籲應盡速完成接種。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3月7日起,台灣長期維持14天的入境檢疫天數、確診接觸者格移離天數,終於縮短為10天,但距離正常的生活還有多遠?專家分析至少還有「完善治療模式」、「提高接種率」和「完善治療模式」要完成。
疾病管制局前副局長施文題說,台灣自然感染率遠低於其他國家,長者完整接種率還不理想,放寬天數同時仍要有「保護脆弱族群」的配套措施。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提高接種率」和「完善治療模式」並不難,下階段目標就是確診和接觸者都不需隔離的正常生活。
目前台灣累計2萬人確診,若隱性感染者不計,自然感染率僅千分之一;65至74歲三劑接種率61%,75歲以上三劑接種率48.5%。
施文儀表示,解封是必然趨勢,但台灣自然感染率很低,年長者疫苗覆蓋率還不夠、又勸不來,所以解封的速度和形態,不能完全跟著國外作法走。
在更進一步放寬之前,除了持續提升高齡及重大傷病等脆弱族群的完整接種率,如果旅客入境後一定會與長者或脆弱族群有密切接觸,可能還是要另訂較嚴格的防疫規定。
指揮中心宣布3月1日起將輕症分流至加強版集中檢疫所,但專家都認為,這不是長久之計。
施文儀建議,指揮中心應大量採購大量抗病毒藥物,並且廣發到基層診所,有疑似症狀的人就不用去醫院採檢,可在基層診所完成檢驗、確診、領藥流程,為醫院保留重症醫療量能。
黃立民表示,提高疫苗接種、完善治療模式是邁入下階段正常生活的兩大關鍵,今年下半年就有可能做到。
藥物充足之後,「抗病毒藥就要大方給」,總有一天要讓確診就像得到流感一樣,回家吃藥休息即可,接觸者不需要隔離,診所也不需要停診。
而多少抗病毒藥才算充足?黃立民表示,現在只買2萬人份實在太少了,依照2300萬人口估算,買到100萬人份也不爲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