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今發布2022年「同酬日」是2月27日,台灣女性需比男性工作58天,才能達到相同的年總薪資。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勞動部今發布我國2022年「同酬日」為2月27日,也就是說,台灣女性需比男性工作58天,才能達到相同的年總薪資。勞動部官員指出,去年受疫情影響,以女性為主的住宿餐飲業時薪增長有限,但男性員工占比高的製造業時薪調幅卻大舉調升,導致男女平均時薪差距擴大,因此兩性薪資差距從前年14.8%升至去年的15.8%,連帶拉長同酬日的天數,多了4天。
勞動部統計處處長梅家瑗說明,我國同酬日是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受僱員工薪資調查」,以當年兩性平均時薪差距計算自隔年1月1日起女性需增加的工作日數,而依主計總處2021年薪資統計初步結果,我國女性平均時薪304元,為男性361元的84.2%,兩性薪資差距為15.8%,換言之,女性較男性需多工作58天(365×15.8%≒58天)才能達到整年總薪資相同,2022年「同酬日」為2月27日。
梅家瑗指出,由於主計總計薪資調查範圍自2021年起新增「研究發展服務業」、「學前教育」及「社會工作服務業」,資料追溯修正至2019年,兩性薪資差距併同追溯修正至2019年,所以無法與2018年以前的資料相互比較。就近3年觀察,我國兩性平均時薪差距,由2019年的14.9%降至2020年14.8%,2021年再升至15.8%,即女性需增加工作天數分別為55天、54天及58天。
梅家瑗解釋,2021年兩性平均時薪均較2020年增加,其中女性增加3.3%,但較男性4.6%低,致使兩性平均時薪差距較前年擴大,此與去年產業間景氣狀況及加薪幅度出現較大落差有關,例如女性受僱員工占比較高的住宿及餐飲業因受年中疫情三級警戒影響,時薪增長有限,只增加1.2%,反觀男性占比較高的製造業,去年因外貿暢旺,帶動時薪擴增,增加了5.5%。
另,即時在時薪加薪幅度較高的製造業裡面,兩性薪資差距也有擴大現象,如電子零組件的女性平均時薪增6.7%,男性則增13.2%,勞動部認為,除性別因素外,也可能與工作性質及職類等因素有關。
不過,梅家瑗表示,過去女性平均時薪增幅都比男性高,去年增加3.3%其實已是近3年新高,但去年受疫情影響,各產業間景氣消長落差大,才會出現男性時薪增加幅度高於女性的狀況,而觀察去年第4季數據,女性時薪增幅達7.8%,已回復過往趨勢,相信去年男女時薪落差擴大只是受疫情影響的特殊情形。
若跟其他國家比較,勞動部指出,歷年來我國兩性平均薪資差距相較美、日、韓等國家小,2021年我國為15.8%,低於日本的30.7%(2020年)、南韓30.4(2020年)%及美國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