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侯秋芳大樹報導】參加佛光山短期出家修道會的台、美、英、澳、加、星、馬逾百位戒子,一月二十七日起過著清淨無染的出家生活,現已能自我重新檢視、面對問題,發現本自具足的佛性。(圖/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
畢業於台大企業學系的黃彥偉,在別人眼中是「心直口快」、「口無遮攔」的人,常用尖酸、刺激的語言批評別人,經過幾天修道會課程,他重新看見自己,他說:「人,經常把『理直氣壯』當成自己的擋箭牌,若能生命的層次進階到『理直氣和』的狀態,情緒來時就不會急著爆發;若能將「心直口快」轉換成「心真口達」,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即能達到對方內心的情意狀態。」他期許自己日後隨身帶筆記本,透過書寫的模式,透徹地看清自己,進而學習反思的能力,「從不完美開始,才能有機會追求完美」。
就讀台藝大傳統藝術研究所的陳惟文形容自己的情緒:「我的情緒讓人看起來就像一片看起來很舒服的稻畦,可是底下卻埋藏著一座活火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發!」曾經在考試及人際關係上不順遂,長期將情緒積壓,最後才引爆,其實受傷的往往是自己,現在的他爽朗地笑著說:「原來,情緒也可以變好!其實,每一個情緒都是有原因的,只是因為不明白而有了情緒,煩惱都是自己所造成的,應該適時表現出來。」
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哲學博士、叢林學院專任教師的滿紀法師研修幾十年「唯識學」,他認為,就佛教而言,是沒有所謂的「情緒」這回事的,只是我們把它設限。但研究世間「心理學」、「情緒管理」學者認為人是有情緒的。滿紀法師說,唯識學講「外境本空,唯心自鬧」,要培能「能觀」的智慧,每天起心動念,因緣自己會走,不必去處理它,「唯識學」其實就是轉念的意思,不要一直用妄心擴張情緒,做無謂的煽風點火,應轉識成智,將妄識轉佛識。
所以,下次當有人問你情緒是什麼的時候,千萬別輕易回答或比喻,因為一個比喻一個框,別讓框綁住自己的情緒,只要知道它,看著它,因緣過了,它自然就會消逝。歡迎讀者至叢林部落格http://blog.sina.com.tw/tsunglin一起分享戒子的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