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指出,台灣有超過20個泥火山,噴發時也會排放甲烷,卻未列入長期監測。圖為高雄滾水坪泥火山。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甲烷排放量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造成暖化的能力卻是二氧化碳數十倍,為加速減碳,全球上百國在COP 26承諾2030年前甲烷要減排3成。學者示警,台灣天然氣管線、泥火山、溼地都會排放甲烷,卻未列入長期監測,恐成無人管的「黑洞」。
甲烷排放主要來自農業、廢棄物,以及開採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表示,過去全球較少重視甲烷造成的溫室效應問題,美國與歐盟近來發現漏洞並想辦法彌補,即使台灣不想碰這個燙手山芋,但仍應積極面對解決。
台灣自稱甲烷排放量僅占全國溫室氣體1.67%,但汪中和指出,我國甲烷排放量嚴重遭到低估,全台有超過20個泥火山、80多處溼地,更有3.5萬公里以上的天然氣管線,都可能成為洩漏甲烷的來源,過去並未嚴格監督。
汪中和建議,天然氣管線的甲烷洩漏應由業者防制與監測,環保署則要善盡監督責任,因為管線洩漏甲烷不只牽涉溫室效應議題,若短時間高濃度噴發甚至會引發安全風險;美國官方統計,當地天然氣供應鏈洩漏率約2%至3,以波士頓為例,1256公里道路就有3356個甲烷洩漏點位。
至於泥火山或溼地所排放的甲烷,汪中和說,雖然這些多數位於空曠、人口密集度低的地區,擴散出來易遭大氣環境稀釋,但仍屬於甲烷排放源,環保署應加強監測、收集數據,建立更完整的國家基礎環境資料。
環團:排放計算方式 不夠透明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謝英士說,未來台灣天然氣發電占比高達5成,但政府並未說明天然氣接收、儲存、輸送等過程中,如何確保減少甲烷洩漏量,政府、供應商及航運業者都應分擔責任,對於降低甲烷排放政策,才能做更全面思考。
謝英士說,目前台灣甲烷排放計算方式也不夠透明,如天然氣部分應納入整個供應鏈的洩漏量,即使開採端或運送端在國外,但國際減碳工作已經不分你我,政府應該調整觀念。
環署:經費問題 難普設監測站
環保署表示,目前許多地方有設置空品感測器,可偵測異常氣體濃度,但因為經費及實務執行問題,無法普設甲烷監測站。
中油表示,台灣天然氣進口占比約99%,並不會有石油或天然氣造成甲烷逸散排放的狀況,而天然氣在輸送過程中,同樣也都不會有問題,主要有可能發生洩漏的環節,會是在開關站、隔離站,但這些有洩漏可能的地點,中油都會有監測系統,即便有洩漏,也是非常微量,天然氣也是中油的生產營運設施,會盡力保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