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
(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生命永恆」與「生命不死」的解讀與詮釋(續)
五、信仰是有層次的。信仰可以決定人生未來的去向,可以達到不生不滅的永恆境界。
綜觀世界上的各大宗教信仰,深入了解其教義內涵,我們就可以理解到,在諸多宗教信仰之間,確實存在有層次高下之別,所以星雲大師說:「信仰是有層次的。」限於本文的主題及篇幅,在此不做深入的探討與詳細的分析,僅是簡要論之。
就信仰的本質而言,世界各大宗教主要可分為「自力」與「他力」的信仰。西方的猶太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等「一神教」(monotheism),主張有一個宇宙的起源以及唯一的創造主與掌控者︱︱上帝(the God),也是一切存在的源頭與歸宿,為「他力」信仰的代表。
佛教不以神道設教,主張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切法不生不滅、緣生緣滅,否認有創造主或上帝的存在,但不否認十法界、六道中有天界眾神祇(gods or deities)的存在,所以既不屬於西方宗教概念的「有神論」(theism),也不屬於「無神論」(atheism),而是「非神論」(non-theism),為「自力」信仰的代表。
西方一神教主張宇宙人生有一個開始︱︱即是「創世紀」,也有一個結束︱︱即是「末日審判」(Last Judgment)。大體而言,末日審判是依照信仰上帝與否以及行為的善惡,來決定一個人最後是歸向永恆的天堂,或是判處永恆的地獄,不過西方各教派之間存在有見解與詮釋上的差異。西方一神教「末世論」的最大問題在於,以一個人一生一世「有限的因」,來決定未來永恆的天堂或地獄「無限的果」,因果之間顯然不符,在邏輯上很難自圓其說。佛教主張「十方三世」的宇宙人生觀,無始無終,無窮無盡,否認他力與宿命,強調自力解脫,透過信解行證,破迷起悟,斷惑證真,自覺覺他,最終可以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六、生命永恆,生命不死,這就是真如佛性,就是神聖性,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信念。
大師這句話裡面所說的「生命」,並不是指我們「肉體的有限生命」,而是指一切有情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才是我們真正內在的無限生命,是不生不滅、無始無終的,所以說「生命永恆、生命不死」。這一種對於眾生本具「不生不滅的真如佛性」︱︱亦即「生命永恆、生命不死」︱︱的堅定信念,以及基於這種信念而生起「超凡入聖」的發心與修行實踐,就是「神聖性」,就是「人間佛教」的核心信念。
大師從人間佛教論「神聖性」,說道:「人有志於超越、擴大、信仰的淨化、昇華就是神聖性,有超越的能量,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就在於其「自我超越性」,不須仰仗外在他力「上帝」的神權恩典與眷顧,任何人只要有志於超越自己、擴大自己,透過「依教奉行」如法的學習與精進修持,將自己的信仰不斷淨化與昇華,就能「超凡入聖」,這種超越的能量,就是「神聖性」,就是人間佛教核心信念。
而在人間佛教的信仰裡面,「世俗」與「神聖」是相對而且相通的領域,而非絕然對立的壁壘,其間的區別在於「執迷」或「覺悟」、「汙染」或「淨化」之不同。「神聖」與「世俗」之間,「聖賢」與「凡夫」之間,並無一道不可跨越的鴻溝;任何人都可以經由發心立志,勇猛精進,福慧雙修,破迷啟悟,斷惑證真,而超凡入聖。而所有這些「信、解、行、證」的修學,都是建立在「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以及「生命永恆、生命不死」的根本信念上。
接下來,我再將這「五千萬」的內容以及其所蘊含的深意,為各位讀者詳細解說,希望大家能夠深入地理解,然後與親朋好友分享,自利利他。
(一)千萬不要拖過個人生命的賞味期
放眼世界,綜觀整個宇宙,所有物質的結構都有其相應的使用年限或是生命周期,大至所有銀河星系都有「成、住、壞、空」,小至一切生物個體都有「生、老、病、死」。從天文學的研究得知,即使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天體,也都是會衰老、死亡的,何況是我們的肉體之軀。
我們不要談太高遠的話題,就先從大家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方面講起,我們平時到超市、食品店或便利商店選購食品,不論是米、麵、蔬菜、水果、飲料、奶製品等等,幾乎都會標示著「最佳賞味期限」或者「有效期限」,說明食品食用的安全期限,提醒消費者注意食品的新鮮度,不要買到過期的食品,以免誤食影響身體健康。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