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曾盈潔、陳啟德大樹報導】星雲大師二十六、二十七日以佛教問題探討、佛教與現代問題、以及佛光山的人與事等三個面向參加翰林學人聯誼會的二千學人開示,說明佛光山的理念與開山宗旨,讓大眾了解人間佛教可以如此簡單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實際運用在家庭、社會與國家。
佛教問題探討課程裡,網羅與會大眾的問題,由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向大師提出十二個問題。大師對於風水與迷信、偶像崇拜的迷思,以虔誠信仰的心為出發點,指出偶像是見賢思齊的方式,如同翰林學人透過文字說明而對孔孟產生的尊敬崇拜,由於自己的信,讓泥塑銅鑄的偶像有價值。曾有人指出佛光山面對著高屏溪,流水會將財富帶走,而大師卻認為,佛法會藉著流水流向全世界,這才是佛光山的精神。
基於生態的永續經營,大師對台灣民間燒紙錢的風俗提出說明,對亡者的懷念,只要以鮮花素果表敬意,加上虔誠的心念就已足夠。拜佛時,不一定要燒香,藉由鮮花供養菩薩,或繞佛、禮拜、甚至注目禮,都是表達敬意的方式。以減少破壞地球環境,達到共生共存的目標。
大師如父親般與眾一起迴盪在其四十年弘法的生命歷程,學人感受到大師弘傳佛法的慈悲和智慧,面對逆境的積極與開朗。大師回憶剛到台灣弘法時,心中只有「無」和「給」,因為無,所以讓無限的佛光普照三千界
;因為給,所以讓法水長流五大洲。因為慈悲喜捨的無量心,故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因為給的因緣,所以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給人信心。
為了讓來山大眾能深入認識佛光山,大師特地安排一堂課介紹佛光山的人與事,以方便信徒找人服務。並提出以退為進、以無為有、以眾為我、以空為樂的觀念與眾分享其人生智慧
;希望大家都能以「不忘初心、不請之友、不念舊惡、不變隨緣」等四項做為自己的座右銘,以落實「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功德歸於信徒,利益歸於常住」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