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雛孵化後,將看到第一個會「動」的東西認定是媽媽。圖為動物園長大的雞,一聽到保育員的聲音就會奔向「保育員」媽媽。圖/動物園提供
【本報台北訊】雞、鴨、鵝等早熟性鳥類,幼雛孵化後的「印痕行為」,將看到第一個會「動」的東西,就認定他做媽媽。動物園表示,兒童動物區內有5隻小雞對保育員「阿潘」,正巧反映這種特殊的情緣,雖然小雞現在已經長大,但只要聽到保育員的聲音,就會循聲奔向「阿潘」媽媽。
動物園指出,兒童動物區去年用孵蛋器孵出5隻小雞,小雞破殼後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保育員「阿潘」潘秀娥,雖然小雞現在都已經長大,但每天只要「阿潘」推著手推車出現,牠們總會遠遠循聲奔向「阿潘」,「阿潘」走到哪牠們就跟到哪,這就是「印痕行為」。

「印痕行為」被發現並深入研究的主要對象是早熟性鳥類,但在動物園裡,除了雞、鴨、鵝等鳥類,類似且相對明顯的「印痕行為」,也曾發生在一些哺乳動物身上。
動物園表示,「阿潘」曾經養過非常多被動物媽媽棄養或出生後媽媽不幸死亡的動物寶寶,例如,2007年誕生的馬來熊「熊妹」,由於媽媽前兩胎育幼都不順利,因此出生當天獸醫師就將眼睛還沒張開的「小熊妹」送到兒童動物區由潘秀娥進行人工哺育。
動物園表示,之後「小熊妹」10個月大搬到熱帶雨林區展開獨立的生活,爬樹、上棲架四處探索,2歲時某天「小熊妹」在樹上休息,傍晚保育員從5時呼喚到6都不願意下樹,眼看天就要黑了,只好出動1年多不見的「阿潘」到雨林區嘗試呼喚「小熊妹」,「小熊妹」並沒有忘記「阿潘」媽媽,立刻從樹上下來,這種記憶也類似「印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