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者已注意到,台灣文學作者中,有一大批作家原是非台灣籍的人,都被接納為台灣作家,如馬來西亞或新加坡人的作家,就已不少歸化台灣作家。
像淡瑩、林綠、陳慧樺、李永平、商晚筠、張貴興、潘雨桐、李有成、黃錦樹、陳大為、鍾怡雯,都已成為台灣文學作家中,不可忽視的作家人口。從文學大系、年度選集,到文學史,都給予接受。
其實台灣文學世界內,何只東南亞作家群是外來的?劉紹銘、葉維廉、戴天、鄭樹森(香港)、張錯(澳門耟香港)、尹玲、方明(越南)、許世旭、樸在淵(韓國)、謝馨、藍菱(菲律賓)、曾焰(泰國)、韓秀(美國)等等都是,他們早已被承認是構成台灣文學的重要作家。
還有很多身體不在台灣地理域內,其作品卻永久活在台灣文學地理領土上,從張愛玲到嚴歌苓到黎紫書,這樣的影子或隱形作家人口實在很多,他們從來沒有被認為對當地的文學生態產生破壞,或從而威脅到其他作家物種的生存。
相反的,就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貝洛(Saul Bellow),既是加拿大也是美國作家;奈保爾(V.S. Naipaul) 原是千里達人,英國以他為傲;庫切(John Maxwell Coetzee)既是南非也是澳大利亞作家;高行健雖以中文寫作,法國也不嫌棄他是法國作家。作家一旦寫出傑出的作品,他就是國際性公民。
台灣的文化多元性,全世界的華文作家,因為台灣而能表現自己,台灣文學的書寫空間因他們而日愈擴大,探討的問題也多姿多彩,因此受到國際的重視與承認。這種國際視野,加強了台灣文學的世界性。
台灣文學通過不同的語言與文化話語,把華文文學的想像與語言藝術展現無限的張力。因為有了曾焰,台灣文學才開拓金三角;有了李永平,台灣文學探索了無人知曉的沙←越原住民與華人感情的秘密生活。有了在世界各地的華文文學作品,因此多言多語的如《全球華語詞典》所展現的華語,才能像英文形成重要的多元化的國際語言,具有本土地方性、時代性與文化活力。
然而今天我們出現了可能的文學書寫與視野危機。將世界簡化為政治認定的單純客體,將很多生活排除在我們的視野之外,具體存在被預先遮蔽,被預先遺忘,需要更嚴肅的多加警惕。
(作者為元智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