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缺乏核燃料、人才 2022年底核電將退役

 |2022.02.07
1402觀看次
字級
2022年底內卡維斯特海姆核電廠(Neckarwestheim)等3座核電廠關閉後,德國將正式告別核電。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歐盟打算將核電納入綠能,讓德國社會出現續用核電的聲音,但由於缺乏燃料和人才,核電復興無望,德國可望在2022今年底正式告別核電。

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社會反核聲浪高漲,德國決定在2022年前關閉所有核電廠。按規畫,今年底最後3座核電廠關閉後,核電從此將功成身退。

然而,自從歐盟執委會1月提出永續金融分類標準的相關草案,肯定核電的零碳排優勢,準備將核電納入綠色能源後,最近德國社會出現檢討廢核政策的聲音。許多人認為再生能源建設緩不濟急,為達成減碳目標,呼籲延長現有核電廠的使用年限。

針對延役,核電專家施奈德(Mycle Schneider)表示,每座核電廠使用的燃料棒都是量身訂做,經營者得先與鈾礦場簽約,之後加工製成燃料棒,這過程需要4~5年的時間。

工作人員正在檢測組裝完成的燃料棒。圖/取自維基百科NRC

這位定期發表「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World Nuclear Industry Status Report)的專家接受德國「經濟周刊」(Wirtschaftswoche)訪問時,指出由於缺乏燃料,核電廠根本沒有條件延役,挖苦那些喊延役的政治人物,「以為燃料棒在超市可以買得到」。

在德國,擁有核電廠的安能(EnBW)、萊茵集團(RWE)、意昂集團(E.ON)等大型能源集團,本身也無意延役;負責營運核電廠的意昂子公司Preussen Elektra執行長諾特(Guido Knott)就說,除役早已規畫好,沒有足夠的燃料棒可用。

另一個問題是缺乏核工業人才,諾特表示,自從決定廢核後,德國的核電專家不是退休、就是提早退休。大學畢業後還得訓練4年,才有資格為核電廠工作,而且每座電廠員工所受的訓練不一樣,無法隨意將員工調到不同廠工作,因此德國已找不到能營運核電廠的人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