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燈立台北報導】台灣第一座最輕的公共建築─「紙」建築,將於二十五日在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社區的基地上「再生」。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說,而這座「紙巨蛋」是從日本阪神大地震之後,由日本建築師茂所設計的臨時建築,更是將它原貌移植到台灣。
新故鄉基金會孫崇傑說,「紙巨蛋」建築梁柱高度為五公尺二,直徑三十三公分,而一支紙管柱直立可承載十一噸重量;其製作過程以回收紙加工後,再逐層密捲而成,整間占地面積為一百七十平方公尺。此一建築搭配「新故鄉社區見學中心」而興建,總面積三公傾。二十五日那一天,將邀義工讓此一建築「重新再起」;而這五十八根紙做的柱子,需要人力共同將它豎起,屆時將由社造及文化工作者、社區居民,共同將紙巨蛋從台灣的土地立起來。
二○○五年新故鄉基金會等單位應日本邀請參加阪神震災十周年「台、日震災地市民交流會」時,首次了解「鷹取Paper Dome」,得知紙教堂即將功成身退,即提出讓Paper Dome在台灣再生的想法。廖嘉展說,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七日「阪神地震」重創神戶,其中鷹取教會倒塌燒毀,僅留下耶穌立像;為興建此一公共空間,供震災後作辦公使用。在廖嘉展率團前往神戶參訪時,即對此一「紙造建築」充分發揮功能,深感欽佩。
負責規畫「新故鄉見學園區」的建築師邱文傑表示,此一園區採取與「紙巨蛋」的景觀作配搭,並以開放式及輕質鋼材興建,空間主要以藝文展演、產業、聚會、演講及學習空間等,整個設計概念是「剛柔並濟,軟硬兼施」的方式進行,讓桃米社區在九二一災後呈現脫胎換骨的聚落規畫。
廖嘉展說,讓我們打破族群、跨越宗教,一起相聚在台灣之心的埔里,從「心」找回感動,攜手、見證台灣第一棟紙管建築Paper Dome的再生。